陈水扁日前在他的“总统电子报”中指出:2003年他签署“公民投票法”,2004年三月、2008年一月,都分别举行了全台性“公民投票”,2008年三月还将举行入联、返联“公投”,真正落实主权在民的普世价值。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社评表示,台湾人民看了陈水扁的这些“独白”,免不了会提出质疑,难道这就是民进党执政八年后留下的“丰功伟业”?难道只有“公投”才能凸显民进党眼中的台湾民主价值?
社评说,“公投”是直接民主的展现,原本用来设计弥补代议政治的不足。陈水扁不断以“公投”来自我标榜,一方面表现他对现行“宪政”体制的轻忽,舍近而求远;另方面则显示他在施政无力的窘态下,不得不祭出“公投绑大选”的奥步,用激发民粹意识来骗取无知民众的选票。
曾经担任泰国总理的政治学者谭宁说过,发展中国家欲完成民主化的目标,首先必须建立民主的政治文化和民主的政治结构。民进党过去批评国民党过去的长期执政是“威权统治”,但却忽略了国民党在建立台湾民主政治文化和民主政治结构两方面曾经作出的贡献。民主价值的建立要靠教育,而国民党执政时为普及“国民教育”投下的巨大财力和人力,乃是今天民主深化台湾人心的主要原因。现在民进党抬面上的政治人物,包括陈水扁本人,能从一级贫户跃居台湾领导人,都是当时国民党教育政策下的最大受益者。再说,今天台湾“宪政”体制的有效运作,也是拜国民党政治改革所赐。虽然国民党的政治改革无法和经济改革同步而行,但国民党强调稳定中求发展,一种渐近式改革方案,避免了台湾转型阶段可能爆发的严重社会冲突。相形之下,民进党执政后,在文化建设和“政府改造”计划方面做了什么?
社评指出,由于民进党坚持狭隘的族群主义,执政后采取的所谓“本土化”教育政策,使台湾众多莘莘学子,因此缺乏了全球化趋势下,现代“国民”应具备的国际观。陈水扁硬将人民区分为“台湾人”和“中国人”,也使这一代的年轻人,对于中华文化的本源缺乏起码的认识,台湾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已大幅降低。谈起“政府改造”,社评认为民进党执政者一改再改的结果,使行政的效能和效率不增反降。在民进党“拼选举”的诉求下,行政体系本质上就是一个“选举团队”,胜选成为当局施政的主要目标。
最近“行政院会”通过“轻税简政”方案,被马英九批评“有可议之处”,原因就是提出的时机不当。为了选举开出这样的支票,钱从那里来?有没有经过周详的规划?
社评最担心的是,民进党玩“公投”游戏的结果,不但使台湾的“外交”处境更加困难,也刺激对岸提高台海情势的紧张状态。既然“入联公投”是个未见其利,已见其弊的举动,台湾人民就应抛开这个迷失,应以务实而非务虚的行动,来展现台湾的“主体性”。
[责任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