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金融海啸第二波如箭在弦 东欧成新源头

2009-03-17 10:50     来源:上海商报     编辑:杨永青
    现在看来,本轮金融海啸的长期性和严重性似乎怎样估计都不过分。如果整个金融海啸是一桌满汉全席的话,迄今我们所看到的可能还只是第一道菜。

  金融海啸爆发以来,世界各国以前所未有的合作态度纷纷投入到抗“啸”救灾的大潮之中。

  从G8到G20,各国首脑探讨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如何在世界范围筑起一道防洪堤,对金融海啸进行有效阻击。为此,许多国家救援资金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其中,美国救市规模已经达到了近5万亿美元,中国政府也是一次性就出台了高达4万亿人民币投资计划。正当人们以为金融海啸在各国政府的重拳之下将逐渐消退的时候,新一波势头更猛烈的金融海啸却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然成形!

  作为金融海啸的发源地,美国开始进入虚拟经济危机与实体经济危机相互推动、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阶段

  金融危机起源于实体经济的房地产市场,但在金融海啸第一波的冲击下,首先倒下的却是一批金融机构:两房公司被政府接管了,雷曼兄弟倒闭了,五大投行消失了……为了防止出现金融机构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美国政府在投入了大量资金增加市场流动性的同时,更是异乎寻常地大规模实施了带有资本主义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把大量问题机构进行国有化改革。2008年10月美国布什政府就宣布,作为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具体举措,美国政府将动用其中的2500亿美元直接购买金融机构的股权。两房公司和全美最顶尖的人寿保险机构AIG (GLOBAL INVESTMENT CORP.AIGGIC就是在此背景下获取救援。奥巴马上台之后,这一政策得以持续。为了避免花旗破产,美国政府计划把政府所持的450亿美元优先股的一大部分转为普通股,这就意味着政府持有花旗银行的股份将高达四成左右,花旗银行实际上被间接地国有化了。

  在这种前所未有政府救市的背景下,再加上金融机构为了降低市场风险,自发地掀起了一轮“去杠杆化”运动,金融机构“火烧连营”式的危机传导机制大幅削弱。正当美国政府以为暂时可以喘口气的时候,实体经济开始进入了危机显现时期。主要受银行信贷大幅收缩影响,实体企业因缺少信贷支持和产品的社会购买力而纷纷陷入困境。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现代汽车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底特律,美国的汽车巨头们无一例外地都濒临破产的边缘。从某种意义上讲,受金融紧缩影响而失血的实体经济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正是出于这种担心,美国股市的投资者在过去一段时期纷纷抛售制造业、能源、科技等板块的股票,导致股指大幅下挫。2月23日美国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指数跌至1997年来的最低水平,受此影响,欧洲三大股市随后均以下跌报收。亚太主要股市24日全线下跌,A股市场亦受拖累,上证综指重挫4.56%险守2200点关口。与此同时,黄金和美国国库券等避险资产则持续飙升,这表明大量的投资者正在对股市和企业债等金融市场“用脚进行投票”。股市上山雨欲来的气氛令每个投资者都忧心忡忡,“金融市场的大鳄”索罗斯更把目前的市场与前苏联的土崩瓦解相提并论。很显然,实体经济的危机并不仅仅会影响金融市场的走势,更主要的是会影响金融机构回收欠款,形成新一轮银行坏账,从而引爆金融市场的新一波海啸。

  目前,虽然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被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打压下去了,但公司债市场利率仍然高企,在银行惜贷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大量公司债将因为无法获得新的融资而无法偿还。仅在2月14日这一天就有三家公司,即美国第四大有线电视业者Charter Communications公司、制铝业Aleris International公司与游戏开发商Midway Games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或将申请破产保护。各种迹象表明,美国公司债违约问题已蔓延至众多产业。据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估计,在接受评级的企业中有近九成存在违约风险。其中,媒体、娱乐业、赌场饭店、汽车制造商及零售商等产业经营最为困难。违约企业的不断增多必然牵连到为它们担保的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投资银行,并直接冲击CDS信用违约掉期市场。CDS市场共有62万亿美元的合约,是目前金额最大的信贷类衍生工具市场,一旦崩溃,其爆炸力可想而知。届时可能涌现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的倒闭潮,美国商业银行系统更会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政府不再次出手,更多的商业银行巨头将在新一波海啸中倒下。有专家预计,为了应对第二波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可能动用高达9.7万亿美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从立国到现在经历了15次大的支出,包括一战、二战等,总共的花费才8.1万亿美元。将来临的金融海啸第二波的冲击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在金融海啸的发源地之外,东欧将成为引发第二波金融海啸的新起源

  在经历“去杠杆化”运动之后,美国金融市场危机对境外的传导能力已经大大削弱。如果没有新的风暴源诞生的话,第二波金融海啸的威力将大打折扣。但遗憾的是,天不从人愿。各种迹象表明,东欧地区正在成为新一波的金融海啸发源地。

  所谓世事难料。当年东欧10国加入欧盟时,欧盟上下欢欣鼓舞,举“盟”同庆。由于在地租、人力资源、税收政策以及地缘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东欧成为西欧银行及投资机构最为热衷的投资目的地。2007年东欧地区甚至取代亚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新兴市场。当年,全球投资于新兴市场的资金总共为7800亿美元,其中就有3650亿美元流向了东欧。东欧新兴国家凭借西欧的投资,获得了经济腾飞的必然资本,而西欧投资者也在这些新兴经济体获利颇丰。

  然而,这应了中国的那句谚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虽然东欧地区的大多数金融机构并未受到美国信贷市场的直接影响,但是金融海啸引发的“去杠杆化”运动,导致西欧金融机构投向东欧的资金纷纷外逃。有关数据显示,西方银行2007年对新兴市场资金净流入规模为4100亿美元,2008年为1670亿美元。但是,今年形势将发生逆转,西方银行从新兴市场撤出的资金预计将达到610亿美元,其中东欧新兴国家撤出资金270亿美元。由于东欧国家银行业被西欧国家高度控制,尤其是意大利、奥地利、瑞典和比利时的银行对中东欧影响力最大,拥有这些国家银行份额的80%,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的银行系统几乎100%由外国银行控制。外资的大量撤离,必然在东欧国家导致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在前四年扮演欧洲经济增长新火车头之后,东欧地区几乎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了引发第二波金融危机的一个火药桶!

  前几年,东欧经济高速发展是建立在西欧大量资金流入和本地区负债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而且东欧的债务还有一个特点:政府和企业通常向欧洲商业银行发行以美元或欧元计值的债券,但它们的资产又通常以本币计值。现在,由于资金外逃,导致经济衰退和货币贬值,东欧各国还债能力在急剧下降,而债务数额却快速上升。东欧目前的外债总计约1.7万亿美元,超过了该地区2008年GDP。其中,多数借款将在短期内到期,今年东欧银行面临4000亿美元还款或再融资压力,相当于该地区GDP的三分之一。从外债/GDP的比率来看,东欧国家都拥有较高的外债/GDP比率,远高于其他的新兴市场国家。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近日发布的报告指出,2008年每个东欧国家的外债/GDP比率都高于50%。其中,拉脱维亚为135%,居9国之首,保加利亚、匈牙利、爱沙尼亚等国也高于100%。这些数据表明,东欧的负债状况甚至比前几次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还要糟糕。1994年,在债务危机爆发之前墨西哥的外债/GDP比率在20%左右;1997年引爆亚洲金融危机的泰国的外债/GDP比率为49%。

  从理论上讲,只有在国际环境健康、国家经济稳定增长、政府具有良好信誉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才有能力承担相对高的国际负债。很显然,对东欧国家而言,上述三个条件目前都不满足。事实也证明,由于外来资金大量撤离,东欧金融市场已经陷入混乱,股市急剧缩水,货币出现大幅贬值。今年以来,波兰和匈牙利对美元汇率的下跌幅度分别高达21%、20%和17%;而在去年下半年,上述3种货币对美元的贬值幅度则为28%、21%和20%。

  东欧金融市场具有较强的联动性,就象被铁钉连结在一起的船队,“一船起火,全队遭殃”。外债比率居高不下、外国直接投资锐减、汇率波动剧烈、GDP增速放缓、失业增加……这一系列只有在经济危机中常见的现象目前已经在东欧出现了,让人产生“山雨欲来城欲摧”的感觉。实际上,已经有专家警告说,东欧有可能发生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同等规模的经济动荡,外资突然撤走将使得东欧的经济产值在今年暴跌10%!

  西欧在金融海啸第一波中因与美国联系紧密而遭受损伤,在第二波中则将因为与东欧联系紧密而再次遭受打击

  西欧与美国经济关联性较高:其一,欧洲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比较大,美国仍是欧盟的最大出口目的国;其二,欧洲对美贸易中一般贸易占主导,外部需求的大幅减少将严重不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三是欧美金融市场关联度高,金融机构相互参股现象明显。在第一波金融海啸中,西欧已经直接遭受了损失。主要经济体毫无例外地进入了衰退。

  从目前的趋势看,西欧在“去杠杠化”运动之后遭受来自金融海啸“老”起源的传导影响将相对减小,但来自与东欧这一金融海啸“新”起源的传导影响将非常明显。

  首先,东欧几乎所有的外债都来自于西欧的银行业,近年包括瑞士信贷、法国兴业银行等多家西欧银行大举进军东欧,以入股等方式与东欧银行之间联成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欧元区国家的银行估计对东欧地区拥有的债权金额达一点五万亿美元,相当于外国银行拥有东欧地区债权总额的九成。

  其次,东欧银行业被西欧国家所控制。以意大利、奥地利、瑞典和比利时的银行对中东欧影响力最大,拥有这些国家银行份额的80%。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的银行系统几乎100%由外国银行控制。

  最后,欧洲银行过去在新兴市场的借贷非常激进,奥地利银行向东欧地区的放贷量相当于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0%,而瑞士的银行向高风险国家借出900亿美元,相当于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五分之一,庞大借出的贷款不可能安全回收,大量的贷款必然会因为东欧企业陷入困境而打了水漂。

  如果东欧真的成为第二波金融海啸的起源地的话,背后的黑手毫无疑问是西欧回收资金所导致。同样显然的一个结果就是,由于西欧金融界在东欧陷得太深,结果出现了环环相扣、一损俱损的困局。再加上,欧洲金融机构本来就面临着巨大筹资压力(标准普尔的数字显示,今年欧洲将有8010亿美元债券到期,其中金融债券达5700多亿美元;由此看来,未来二、三年欧洲尤其是德国的金融系统面对的融资压力最大,如果债券市场迟迟未能恢复秩序,欧洲金融机构和公司将被迫出售或削减更多资产),来自东欧的拖累就将成为压倒西欧金融机构的最后一根稻草。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最重要的西欧国家,德国和英国可能成为西欧最先倒下的国家。其中,德国是因为拥有今年到期的金融债券占西欧总额的八成五。而英国的情况看起来似乎尤为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英镑相对美元急剧贬值,其幅度明显大于欧元;二是一些老牌银行包括北石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在内,部分投资性业务都转为国有化,降低了竞争力,导致股价大跌。三是金融机构实力减弱。若以资产负债表计算的话,英国银行资产约值4万亿英镑,仅仅相当于该国2007年GDP的2.38倍。鉴于这种情况,根据欧洲央行的预测,2009年欧元区GDP增长率将为-1%,即GDP出现负增长;而经合组织的预测则更为悲观,包括欧元区在内的大欧洲,实际GDP增长率可能为-2%至-3%。

  总之,第二波海啸已出现多个火头,新的暴风眼就是近年经济飞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东欧,欧洲将成为新的主战场。一旦第二波金融海啸正式爆发,多米诺骨牌相继倒下,美国、欧洲同时起火,其冲击力度必然更胜过第一波。以此推断,当金融海啸的第三、第四波来临的时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真是难以想象。不过,鉴于国内银行资质良好、外汇储备充足,内需增长潜力巨大,加上国家经济刺激措施实施得较为迅速,中国虽不能独善其身,但也不会伤筋动骨。相反,如果应对得当,“世界之危”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中国之机”。(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展战略处处长)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