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苏剑:与易纲教授商榷我国是否已陷入通缩
2009-03-13 13:31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编辑:肖燕
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1.6%。于是有人认为,我国经济已陷入通货紧缩之中。那么判断经济是否陷入通货紧缩的标准是什么呢?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指出,典型的通货紧缩需要具备“两个特征”和“一个伴随”。“两个特征”是物价持续下降,以及信贷和货币供应量下降,“一个伴随”是指伴随经济衰退,即GDP负增长。
他认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个别月份物价可能出现负增长,但信贷和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经济今年也有望实现8%增速,因此后两条件与典型通缩还相差很远。
易纲是从多个国家通缩的研究得到这一判断标准的。那么这一判断标准是否合适?如果对其他国家合适,对中国也合适吗?
通货紧缩常被认为是通货膨胀的对立面。一般而言,一旦出现物价的持续上涨,就认为经济陷入了通货膨胀。当经济陷入通货膨胀的时候,物价上涨与货币数量上升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货币数量上升未必会导致物价上涨。相反,货币数量不上升未必就没有通货膨胀,“滞涨”就是一例。
因此,人们判断经济是否陷入通货膨胀的标准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一般物价水平是否持续上升”。那么,既然“通货紧缩”是“通货膨胀”的对立面,自然也就应该根据同样的标准,那就是“一般物价水平是否持续下降”,我们把这一标准称为“物价标准”。按此标准,我国经济应该已经陷入通货紧缩。
然而,物价下降本身未必就是坏事情,实际上,每个消费者都希望物价下降,因为物价下降相当于我们的收入的实际购买力的上升。之所以担心通货紧缩,就在于在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时候,往往会有其他比较严重的负效果。
一般而言,物价下降可能会有两个原因,一是总供给增加,一是总需求下降。如果由于生产率上升或其他原因导致总供给增加,从而导致物价下跌,此时总产出上升,就业增加,经济增长率也上升,因此没有人会对此有什么不高兴的。物价下跌而就业又增加,可以说皆大欢喜。如果是由于总需求下降导致物价下降,那么总产出就会下降,就业减少,经济增长率也会下滑,此时经济就陷入衰退,有些人的收入就会下降。这时的物价下降才是我们真正担心的。
我们在说到“通货紧缩”的时候,担心的是与之俱来的负效果,但物价下降本身不能告诉我们是否必然会有负效果,因为物价下降完全有可能是我们希望的,完全有可能对我们有利;因此在判断一个经济是否陷入“通货紧缩”的时候,单纯的“物价标准”就不足以说明问题。
如前所述,当通货紧缩出现的时候,我们担心就业下降、增长率下滑,因此,就应该加上另外两个标准,即“就业标准”和“增长标准”。所谓“就业标准”,就是指就业是否下降。“增长标准”,是易纲教授也认可的,易纲教授认为,这个标准就是“经济增长率是否为负”。按照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如果采用这一标准的话,我国经济今后20年内都很难出现通货紧缩。在我看来这个标准应该是“经济增长率是否低于潜在增长率,也就是长期平均增长率”,这样可能更为合理一些。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为了要得到“通货紧缩”就随意放松标准。
那么,“信贷和货币供应量下降”是否应该作为判断标准之一呢?我认为不该。如前所述,货币数量的增长与物价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物价水平取决于许多因素,货币数量的增长未必会导致物价上升,货币数量的下降也未必会导致物价下降,更何况货币数量的变动完全有可能是政府政策的结果,而非经济的自然反应。而且,对于老百姓来说,“信贷和货币供应量”怎么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物价和就业怎么变。因此,我认为“信贷和货币供应量下降”不应该作为判断“经济是否陷入通货紧缩”的标准之一。
综上所述,我认为判断“经济是否陷入通货紧缩”的标准应该有三个,即“物价标准”、“就业标准”和“增长标准”。实际上,后两个标准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可以合二为一。按此标准,我国目前很可能已经陷入通货紧缩。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