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食品风波启示:必须防患于未然

时间:2013-06-07 10:29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台当局制订严法,加大阻吓效用,保障民众“舌尖上的安全”,而且下令问题食品全部下架,并要求商家张贴原料合格证明。“塑化剂饮料”与“化学淀粉”的存在可谓“历史悠久”,但台湾卫生部门此前竟一无所知。香港《大公报》5日刊载评论指出,鉴定食物成分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尽管分析过程非常耗费人力和时间,但病从口入,食品安全攸关百姓性命,不论多么困难,有关部门都应把食品成分的检验放在首位。

  全文摘编如下:  

  重典治乱。针对岛内最近数月掀起的新一波问题食物风暴,台湾立法机构最近修法,严惩制作和贩卖问题食品的不法行径,最高可处罚2000万(新台币,下同),甚至可判无期徒刑。这几年岛内问题食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原因之一是罚规过轻,难以起到阻吓效用。前两年闯下弥天大祸的塑化剂始作俑者“金果王”负责人只被判刑一年多,名下两家公司也仅各罚30多万元,但不法业者多年来所赚利润必远远不止这区区数十万元。难怪有这么多“后来人”铤而走险。其实,关于重罚不肖商家的法案在两年前就已送进了“立法院”,但却被束之高阁,如今再度爆发重挫台湾食品声誉的“毒淀粉”事件后,才得以重见天日,以展示台湾大力整顿食品行业的决心。 

  台当局制订严法,加大阻吓效用,保障民众“舌尖上的安全”,而且下令问题食品全部下架,并要求商家张贴原料合格证明。此一系列雷厉风行之举可谓“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此前不计其数的民众已吃下问题食品,台湾“小吃天堂”的金漆招牌已沾污点,倘若有关部门能及早发现“毒源”,把其“扼杀于摇篮之中”,岂不比事后重罚更好? 

  塑化剂事件和毒淀粉事件有?惊人的相似。两者都是不法商家在食品中掺加了对人体有害的工业用原料,既降低了成本,又可增加卖相和口感。由于加入了塑化剂的起云剂和加入了顺丁烯二酸的淀粉是制作食品的主要原料,岛内大批食品“中招”。有老字号的肉丸店大呼“冤枉”:一直强调用料实在,但没到上游原料出问题,自己被无辜波及。而最令人震惊的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饮料界就已经以工业塑化剂代替精制作棕榈油来製作饮料的主要原料起云剂,而制作毒淀粉的配方在行内也是公开的秘密。 

  “塑化剂饮料”与“化学淀粉”的存在可谓“历史悠久”,但台湾卫生部门此前竟一无所知。其实,岛内不乏监管食品安全的法规,诸如《食品卫生管理法》、《健康食品管理法》、《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法》、《商品检验法》等,亦不乏监督机关,包括“卫生署”、“农委会”、“经济部”及地方各级机关等。但倘然不严格执法,再多的法规也是形同虚设。有台媒揭发,这次毒淀粉的大本营台南市的卫生局几乎没有管理食品源头的作为。如果岛内相关部门不改变以往被动、消极的规管模式,问题食品将会陆续有来。 

  诚然,鉴定食物成分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包括分离、淬取、纯化,而且还要有高效液相层析仪、质谱仪、核磁共振仪、元素分析仪等先进的分析仪器。此外,专业的分析人员也必不可少。不过,尽管分析过程非常耗费人力和时间,但病从口入,食品安全攸关百姓性命,不论多么困难,有关部门都应把食品成分的检验放在首位。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