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台媒:建立两岸三地共同资本市场共赢未来

2008年09月08日 09:14:00  来源:
字号:    

  近来,大中华经济区快速崛起,备受世界注目。大中华经济区若要持续壮大,须有具规模实力的资本市场作后盾。

  同时,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以及网络发达所造成“交易无疆界、无时区”现象,使得跨境投资与跨境融资需求大增。而国际资本市场法令松绑,企业纷纷跨境挂牌,各地交易所开始进行区域性整合,以壮大竞争实力,资本与证券交易市场的发展已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新焦点。

  台湾《中国时报》今天刊载署名文章指出,为了支持经济持续发展并维持国际竞争力,建立两岸三地共同资本市场将是未来可行的努力方向。如果两岸三地的交易所能携手合作,将成为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资本市场。目前国际间交易所的整合模式可分为三类:

  一是交易所间的合作结盟。以开放跨境买卖、连手成立特定交易市场、整合交易系统等方式,达到共同证券市场的目标。目前包括东协六国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及菲律宾;东京与伦敦的交易所均在进行规划中。

  二是交易所间法令兼容 (Harmonization)。主要是以整合法令、承认彼此上市程序效力,促成实质上的共同资本市场。最典型例子是欧盟透过颁布指令的方式,整合会员国间的上市规则与相关金融法令,增加彼此资本市场的兼容性。

  三是不同交易所合并。例如法国、比利时、荷兰及葡萄牙的交易所合并成为一个Euronext,这是共同资本市场的极致体现,但是因为涉及法令、交易系统、交易所经营权及股权等问题,困难度也最高。

  文章认为,目前大陆企业已经可以在香港发行H股,台湾与香港也可望于今年底前开放台港股票指数型基金(ETF)相互挂牌。但两岸三地的资本市场应该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可以从“一个目标、二个策略、三个阶段”来进一步阐释。

  所谓“一个目标”,就是达到资本自由流通,扩大资本市场规模来支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两岸三地的交易所发挥各自特色,例如上海深圳市场在内需产业、公用事业、能源矿业;香港市场在金融及地产;台湾市场在电子科技及外销产业,都各有优势,彼此相辅相成,以共赢取代独赢。而要实现“资本自由流通”的目标,可从两个重要策略着手。

  策略一是容许企业异地挂牌。企业可视其企业特色与融资计划,选择两岸三地最有利的市场去挂牌,使其融资成本降低、筹资管道更多元化。

  策略二是开放投资者自由参与两岸三地资本市场的运作。这将使不同区域的资金发生立即、直接的流动结果,即使仍维持现行个别的交易所,仍可达成资本流通的目标。

  考虑目前两岸三地的外汇管理处于不同阶段,建议分为短、中、长期三个阶段,渐进式来达成共同资本市场的目标。

  文章指出,在第一阶段,首先应尽速建立两岸证券共同监理机制。证券监理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单纯,不像银行业的共同监理需遵守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BIS)规范。因此,两岸证券共同监理可以直接透过双方证交所签订监理备忘录(MOU)的方式达成,这也可望为较复杂的银行共同监理问题,建立好的典范。

  此外,还可规划开放两岸三地机构投资者彼此跨境投资、开放ETF异地挂牌,以及透过制定特别规范,在本地的交易所中建置异地企业挂牌的特殊板块。

  在第二阶段,合作方向包括:(一)企业双挂牌、三挂牌(第一、第二、甚至第三上市)。(二)进一步开放资金流通限制。除考虑开放两岸三地个人跨境投资外,包括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资格、投资标的、投资上限等投资限制,都应进一步开放。(三)交易所在上市要求及交易规则整合。

  到了第三阶段,努力的方向应该包括(一)建立两岸三地资本市场法规的共同规范(所谓的欧盟模式),进一步整合两岸三地的上市规则、公司治理、财报编列、证券买卖规则及有价证券发行程序等相关法令。(二)彼此提供在对方市场已挂牌的企业“第二上市”的简易审核机制。(三)最终容许投资资金在两岸三地间完全自由进出。此时必须进一步整合两岸三地的外汇管理政策,进而突破因外汇管理而产生的投资限制。(四)两岸三地交易所透过彼此持股进一步整合。

  文章认为,只要两岸三地有共识、有决心,上海、深圳、香港及台北四个交易所,必定能连手打造一个世界级金融中心,不但为大中华经济圈的持续成长提供最佳的支持,国际资本市场的重心也将从大西洋两岸逐渐转移至海峡两岸!(蔡明忠)

[责任编辑:张弛]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