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挂钩政绩 :“仰望”制度还是长官

时间:2011-05-17 13:37   来源:红网

  “考”在国人心目中,是个颇具威力的东西。过去科举考八股,大家都在八股文上使劲;现在升学必考语数外,学子们就在语数外上下力。政府治理也一样,大凡为官者,通常都很关心政绩考核。政绩考核如同“指挥棒”,上级如何考核,下级就如何努力。它决定着政府工作的方向,有什么样的指挥,就有什么样的演奏;有什么样的考核评估,就有什么样的干部行为。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每每遇到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或者一项工作阻力重重,难以推进时,就会与官员的政绩考核挂钩,这“钩”实质上是挂在官员的“乌纱帽”上。
  
  如今一些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试卷上,又多出一道考题:食品安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近期都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制。在公众诉求、精英谏言、上级加压、自加压力等力量的推动下,地方不断通过纳入和更新目标任务而丰富政绩考核,使之适应治理需要,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民以食为天,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堪忧的情势下,食品安全与官员政绩考核挂钩,不失为一种显示形势严峻、促使地方领导重视的举措。
  
  列入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事项或指标,往往是难啃的骨头,在我的认知中,十有八九都久攻不下,比如安全生产、土地管理等。像当年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全民动员“考”了几十年才见效,应该算是特例。有的甚至压根就考不出个名堂,比如曾经风行一时的招商引资,“考”得众多基层官员钻天拱地,视为畏途,基本上考不下去了。因此,政绩范畴的“考”实在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儿,对于一“考”就灵的说法,我总是保持一种本能的警觉。
  
  食品安全不尽人意,最终拿出“政绩考核”这把尚方宝剑,其可能达到的实际效果值得期许。毕竟从理论上讲,地方官员若继续对食品安全问题熟视无睹,弄不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升降去留。问题在于,法治社会的“尚方宝剑”只有一个,那就是法律而非政绩考核得分。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已多达几十部,大可涵盖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食品安全问题充其量是个“山大王”,雄踞于法律执行盲区罢了。法治不彰就用政绩考核来要挟,说起来是一种人治的回归,其隐喻可以理解为我们开始“仰望长官”而不“仰望制度”。
  
  记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自由选择》一书中写到,政府的职能主要有四个:保证国家安全、维护司法公正、弥补市场失灵、保护和帮助贫困人员。食品安全与其他工作一样,本应由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在法律的框架下给予监管。对食品安全进行卓有成效的监管,是政府天然的义务和责任。一个本该在现有法律制度下有效解决的问题,却不得已纳入政绩考核,“纳入风”只会使其自身不断膨胀,稀释原有目标任务的权重,使政府施政重心不断发生变化,政府管理也日渐摇摆不定。在“纳入风”的影响下,政府及其首要领导者的注意力势必越来越分散,难以真正聚焦。
  
  人治的特点之一,是公共权力的法外存在和法外运用。不法食品生产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往往存在“共同利益”,很多地方政府面对治下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第一反应不是维护公共利益,而是“保护”涉事企业;不是对不法企业严厉整顿,而是极尽所能“止损”,将事件对企业和地方利益的冲击降低到最小。有的地方政府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的敏感性,以及保护地方产业发展等因素,习惯于“淡化处理”和“内部处理”,挥向非法经营者的大板看似高高举起,实则轻轻落下。凡此种种,在“与政绩考核挂钩”的压力下,非但不会迎刃而解,恐怕只会对问题企业更加护着、捂着、藏着。
  
  需要厘清的是,过去食品安全事件多发,能否归咎于食品安全没有或者说很少与“官帽”挂钩?而现在被纳入政绩考核就是一种纠偏,弥补过去食品安全与“官帽”脱钩的遗憾吗?我看不见得。一直以来,不少地方将多少社会、经济、文化难题交由政绩考核来平衡治理,结果如何呢?诸如“政绩考核”之于“矿难”“环境污染”“违法占地”的威慑力,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威力究竟大到何种程度,是无需置喙的。太多的行政事项和政绩挂钩,对地方官员来说,就如同“虱子多了不怕咬”。一些纳入政绩考核的事项即使酿成公共事件,迫于舆论压力,实施了“挂钩”,也并未见多少相关责任人付出沉重代价,官员免职可以复出,地方受责可以淡忘。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如果官员做的一切事情都跟政绩挂钩,这个社会一定会浮躁起来。但凡市场经济一遭遇难题,就习惯于求助于政绩指挥棒,或为了强调某项工作的重要性,动不动就要往地方官员“乌纱帽”上挂点东西,是一种典型的缺乏效率的惰性思维。这样的政策,只能推卸责任,表明自己在做事情而不管在下面是否行得通。食品安全亟需法治而非行政干预,如果制度有欠缺就赶紧修补完善。监管从“人治”走向“法治”,需要地方官员直面食品安全的核心问题,展现坚定和有效的法律执行力,这或许才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正解。(肖亚洲)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