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4日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获悉,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重拳出击,深入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强食品安全隐患摸排管控。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5月15日 新华网)
近年来,接二连三爆出食品安全事件。时至今天,已经不单是奶企,已经不仅是某一种食品,整个食品领域的安全危机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这是从中央到地方对食品安全高度重视重拳出击的关键所在,也是京沪等地将食品安全纳入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成因。
在笔者看来,要消弭食品安全危机,就必须要强化各级监管公权的责任心。而要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血液”,不带点刚性监督干预的味道,不拿官员的乌纱帽动点真格的,有些地方、部门就不把食品安全当回事。因而,作为一种制度性的权力自律和自我规范,食品安全纳入政绩考核,很有必要正逢其时。甚至,制度还可以再细化到位一些:一方面,将公共食品安全与官员职务晋升、各种待遇挂钩,对于那些忽视食品安全管理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官员严肃查处,建立起激励约束和惩戒机制;另一方面,把防止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目标远景都一一分解成可以监督、可以考评、可以对照奖励和惩处的责任性指标数字,一抓到底。
值得一提的是,京沪等地将“食品安全纳入政绩考核”的制度性尝试没有停留在制度本身上,还“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制,统筹推进市县两级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实现各环节紧密衔接,有效形成全链条监管”。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亮点。国家三令五申,不断强化市场监管力度,可在有的地方,为什么还是让“毒食品”肆无忌惮地流入市场并上了国民的餐桌?根子就在于,监管的缺陷显而易见——譬如,食品安全管理的权限分散于诸多部门,工商、农业、质监、卫生、药监、城管、出入境检验检疫,谁都有发言权,这留下了诸多监管空白和寻租空间。常言道,“九龙治水,天下大旱”,拯救食品安全必须要破解这个“各自为战”的权力迷局,加强不同执法权力间的团结协作,如果行政监管权力体制不能得到革新和改良,最好是能建立一种可控而高效的联动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京沪等地的做法将有助于食品安全监管高效联动机制的构建,期待这样的监管责任和监管效率提升能落实到实处。
食品安全大于天。“食品安全纳入政绩考核”不该是一句泛泛的空话,不该仅仅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而应该是一整套制度规范体系的构建和全方位监管责任的强化。唯有此,才能发挥出其固有的对于食品安全的“倒逼效应”。(陈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