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发展的速度为未来6-12个月的中国经济前景打分,我想给8分(1分为非常悲观,10分为非常乐观)。尽管现在说要由三驾马车一起拉动中国经济,但在今后5-10年,仍主要会由投资拉动,这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预计今年中国经济仍能保持8%至9%的增速。中长期的中国经济前景存在两种可能,关键是看改革能否在全国形成共识,以及改革的力度、深入程度和是否能落到实处。我对中国改革的前景有信心。
以政府职能改革为例,如果能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削减政府的权力,很多投资或市场准入的门槛就会降下来,审批会更加顺畅,这对企业包括跨国企业肯定是好事。又比如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这主要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如果农民长期靠着每月两三千元的工资,永远富裕不起来。现在的办法是要把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或权利体现在以农民为主的个体上,使农民不仅仅依靠工资收入,更重要的是有财产性的收入,考虑如何把农民拥有的土地变成财产。如果中国50%以上的农民大大富裕起来,那中国的内需就有希望。内需拉动起来,对所有企业包括跨国企业都是很大的发展机遇。所以,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对建立内需体制至关重要。
再比如财税体制改革,其基本方向是降低企业税负,这对企业也是好事。还比如分配体制的改革,中国分配体制的改革,根本目标就是要刺激内需,要使中低群体的收入更多一点。这些例子都有利于扩大内需。如果中国今后几年的改革把扩大内需作为核心目标,这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具有很大意义。至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垄断企业的改革,可能推进的阻力大一些,但下了决心也是可以改的。
总体来说,中国的改革对于中国所有企业包括跨国公司,都会带来巨大的机遇,因为所有的改革都导向一个主要的目标,就是以内需为主导的体制,这可以解决过去很多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所带来的弊端。
对跨国公司,中国也面临一个调整,即从观念上把跨国公司当成中国企业的一部分。现在跨国公司的处境挺尴尬,有时成为座上客,感到自己超人一等,特别是地方需要招商引资时;但一讲到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又感到自己是外人。跨国公司需要把自己当成是中国企业,进而来强化整个社会对自己的包容。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市场经济将很难完善。
中国只有建立内需体制,经济才能走上长期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才可能成为一个为百姓服务的经济,即所谓民生经济。中国现在很多二三线城市发展势头不错,特别是中西部一些地方现在的投资需求就像沿海地区十年、二十年前一样。因此,投资和正在通过改革形成的内需,再加上出口,中国经济前景看好。
全球对中国产品的刚性需求依然很大,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在中西部也还是存在的,中国的企业也有实力吸引到全球的高端人才,如果中国能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和居住条件,将如虎添翼,没有人能够阻止中国的发展。现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改革绝对不能倒退,否则过去依靠高投资、依靠外需形成的很多弊端将难以得到纠正。中国正处在过渡期,如果投资和出口的拉动力量下降,而内需体制又没有建立,经济将会处于尴尬的局面。通过改革实现中国内需体制的完善,中国就会渡过转型期的很多困难,避免重蹈当年日本走过的道路,避免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地域辽阔,回旋余地大,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对于中国中长期经济前景,只要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把中国的改革和开放继续下去,其前景将是乐观的。(作者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首席谈判代表,本文是作者在环球时报社主办“跨国公司之夜暨环球企业领袖圆桌会周年酒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