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十二五”规划尚未正式公布,但种种迹象表明“十一五”规划后期强调的“内需”,可能在“十二五”规划中以更加明确的方式,确定为中国未来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动力。如果“内需”被确认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个变革将具有划时代意义。
众所周知,改革前期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是一场边破边立的、波澜壮阔的改革。那时的中国不仅没有相应的市场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就连何为市场经济,它是如何运行的?都一知半解。当时经济发展是不是一定要依赖市场经济制度和环境的建设,都在争论之中。至于如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可以操作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不是水到渠成就马上想到出口、想到外向型经济,可以改变中国的。这有一个逐步发现到渐行渐快的过程。
而今天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外贸、依赖出口已有相当大的制约和瓶颈,同样并非是改革之初就预知的。客观地说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会给中国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十年,也不是当初有十成把握后的奇迹,那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结果。
改革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单一的路径依赖,也逐渐呈现出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和当下发展态势不均衡的种种弊端。目前中国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继续发展,不再可能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了,这一点已被高度认同。
世界经济格局在中国经济崛起之后,已经出现重大变化。那种发达国家率先发展,后发国家雁阵随后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后,不再会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这有两个标志:一是世界工业化和国际贸易全球化以来,还从来没有出现今天这样的情况,即出现大多数人口为少数人口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业品———这从英国是世界工厂,到美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分别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车间的200年里,第一次出现反刘易斯拐点(咖啡和钢铁模型:即制造优势明显的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进口原材料;制造落后的国家出口原材料,进口工业品)的现象。
二是在同样长的历史里,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后发国家,不通过战争,而通过经济发展的和平崛起,成为走出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增长引擎。这一点,2008年以后中国宏观经济态势及其政策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显得十分明显。
综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当下中国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明确内需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这不仅是中国的经济改革,也将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革。
在这场中国以满足内需为增长动力的路径调整中,中国的内需不仅意味着满足中国民生生活日益丰富的国民消费,也意味着世界市场和生产重心转移到中国。
这就是说,在这场变革里中国制造依然会以满足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为重大目标,从而带来中国制造的升级换代;而中国内需更会以更大活性,在消费升级换代的中国制造的同时,还会海纳百川,在全球采购一切国民生活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所需。
我们也许可以预言一场以国民内需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经济改革,不仅意味着这是中国的改革,还意味着走向世界之后的中国,已经有能力和世界共同改革,带领世界改革。(陈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