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一段时间通货膨胀的压力似乎很大。但笔者的大体判断是,目前的通胀发生在生产过剩的大背景下,整体水平将不会很严重。
今年初食品油提价,曾经引起了局部地区抢购潮,但很快得以平息,原因是食品油生产供应充足。2008年猪肉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今年猪肉价格则有较大程度下降,大型经济体有足够能力自行平抑短期价格波动。近期大蒜、绿豆价格上涨,必将刺激农民的种植热情,未来价格回落是大概率事件。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四次典型的通胀。前两次通胀是短缺时代的通胀,而经过多年的高投资,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出现了相对过剩,粮食产量也年年攀升,后两次通胀表现温和。由于市场供应增加,食品价格再出现前几年的快速上涨已经失去了基础,很难再现高通胀。
许多人担心高通胀主要是从流动性的角度考虑。去年乃至今年,为了刺激百年不遇危机中的经济,各个国家都向金融系统注入了巨量流动性。相当多的人因此担心,前期巨量货币的投放迟早将促成全球性恶性通胀。
如果从货币方程式M*V=P*T,将很容易得出巨量货币能直接催生通货膨胀的结论。但在实践中,这种线性对应关系却很难存在。方程式左端的V,即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常量,其微小变化将影响全社会价格水平;方程式右端的T,即社会总产出,并不能用GDP简单代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货币,货币不仅存在于最终产出,还存在于中间品、库存。另外金融市场作为资金的蓄水池,将吸纳大量流动性。这些因素都受经济主体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因此,简单认为有流动性必能产生通胀的推论未免有些草率。日本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日本近10年来始终保持低利率,并不断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但始终未摆脱通缩阴魂。
CPI考察的是一揽子商品、服务价格涨跌情况。4月份,八大类商品价格五涨、二降、一平。消除季节波动后,4月份环比增长0.4%,考虑到各种对于物价上涨的制约力量,环比在未来几个月将逐步减缓。全年通胀将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态势。
首先是蔬菜。春节后,蔬菜价格涨幅较大,但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全国蔬菜产量稳中有升,近期菜价已出现季节性回落。其次是大宗商品价格也开始见顶回落,原油价格已回落至75美元/桶以下,由大宗商品向消费品、CPI传导的程度不应该被过分夸大。假设未来一段时间PPI波动区间为1-10%,我们的推算结果是,PPI对CPI的影响区间仅在0.28-0.65个百分点左右。受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预计原油等大宗商品难以再持续上涨。
另一方面,当前经济下滑的风险远超通胀风险,需要对一些宏观数据的下滑引起足够重视。不论是投资,还是工业增加值,顶部已现,减速将为必然。有关部门对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清查将影响地方政府的投资动能,房地产调控也将使工业领域内的产能过剩变得更为严重,多重因素叠加,经济下滑似乎铁板钉钉。当前情形似乎又回到了两年前。2008年4月CPI同比高于8%,其他指标也显现出明显的经济减速迹象。在防通胀的呼声中,一系列调控政策出台,随后几个月CPI节节下降,并出现了负增长,经济增速也进一步下滑,9月份全面爆发的金融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当前,通胀并不很严重,如对通胀反应过激,极有可能促成经济“二次探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