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以来,湖北地区高校新增20余张新面孔,这些院校或是由原来的学院升格为大学,或“独立”,或更名,或合并组建,或新建。目前,高校更名大战还在继续,新面孔频出不穷;并出现有15所高校名称近似,导致开学时常有新生走错校门。教育专家表示,频改名不是好现象,学校重在练内功。(4月19日中国教育在线)
高校改名字并非武汉个例。某种程度上讲,频繁改名的高校也不只是在湖北,其实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近十年来,全国近2000所高校中,近半数换过“校名”。高校改名究竟为了哪般?无非是通过这种“外包装”的更换来吸引生源。当然,其中不乏真正的改革创新者,但多数改名行为都是冲着“名”和“利”而来,学校改个好听的名字,能招到更多的生源,就能挣到更多的钱。除了改名字,有的学院想方设法要升格为大学,通过独立、更名、合并、组建、新建等多种形式提高知名度。笔者认为,频繁改名不是好现象,难道高校的名字真的比其内在更重要吗?
高校如果只看重改名字,而不看重练好内功的话,那么除了头衔更换,办学水平、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校园环境肯定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进。过于急功近利、只求虚名的发展模式,使得部分高校显然走入了生存的误区。高校的学生招起来了,学校发展的立足点应该放在内涵建设上,以质取胜才是教育发展的正道所在。国外的百年名校并没有把自己的名字改得“冠冕堂皇”,却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底蕴和实力依然成为享誉全球的著名学府。从另一个角度看,校名是品牌,而频繁的更改校名只会是其文化积淀和底蕴的损耗,这样岂不可惜?
高校频繁改名暴露出很多问题。第一,暴露出某些高校急功近利的办学形象。这些高校不满足于现有的校名和定位,蠢蠢欲动都想更名,专科往本科发展、本科向综合靠拢,在校名上一味追求“高大全”,完全不顾自身教育形象。第二,高校名称近似会引发名称混乱,易误导考生填报志愿。高校名称往往概括了高校专业结构及办学特色,如果缺乏严肃性,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必然引起名称的混乱,这对不明就里的考生来讲,是一场灾难。第三,有违教育管理的严肃性,易形成不正当竞争。高校的更名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先由教育厅审核,再上报省市区政府,然后再报到教育部审批。名字近似的校名搅浑了招生的一池春水,为不正当竞争开了方便之门。
高校频繁改名就是源于对利益的不当追求,大学的扩张也是高校过度行政化下的表现。高校更名的随意性折射出了功利化的办学追求和不严谨的办学决策,罔顾了高校作为知识殿堂的文化形象,也反映出了我们的教育体系在设置上的不够精密。高校改校名不等于变成了名校,内功没修炼好再“高大全”的外表也是假把式。高校频换更换校名,是我国高校急功近利、盲目发展的一个缩影,校名一年一变,更何况学科、专业呢?很难想象,这会是一所成熟的大学的理性作为。我国大学要提高办学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形成优良的办学传统,需要的不是在校名上做文章,而应该踏踏实实按教育规律办学。(中国台湾网网友:曾阿良)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