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部分农村人情消费已经成为农民主要支出,目前农村人情消费已由传统的赠送实物转为赠送现金,即随礼,随礼金额也越来越大。过去每次四五十元就过得去,如今百元以上的人情消费已非常普遍。(腾讯网)
中国人一向讲究“礼尚往来”,结婚嫁娶、乔迁新居、寿诞喜宴等等都免不了摆几桌请来亲朋好友热闹一番。但近年来农村办婚丧嫁娶酒席的档次越来越高,宴请规模越来越大,农家之间传统的包红包、随份子正在逐步演变成“人情债”。过去,农村人情往来只有在婚丧嫁娶等重大事件时才请客送礼。但近年来,这种淳朴的礼尚往来出现了变味异化,除了婚丧嫁娶之外,现在人们连订婚、生子、上学、当兵、就业、升迁等事件上都要请人,甚至连丧事后的脱孝、周年等环节上,也都成为一些人请客送礼的借口,而且发展到亲看亲,户看户,相互攀比,有的为了心理平衡,没事也找个事情办一办,使放出去的人情钱多少也能收回一点。
目前,在一些农村人情消费使一些农户陷入了要面子、盲目攀比的误区,认为礼金的多少直接代表感情的深浅,别人送得多,自己送少了会被另眼相看,因此就算借钱也要按时如数把礼金送到。人情消费在一些农村已经成为许多农民除了农业生产、子女教育、求医买药之外的最大花销。
农村人情消费的膨胀,不仅消耗了农民辛辛苦苦积累的钱财,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而且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人际关系,制约了新农村建设。
我们要正确处理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农村的人情往来是农民之间团结互助、互利共济、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而当前农村日益盛行的人情风,大多数农民对此深感负担重和无奈,也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对此,要加强引导,通过算帐对比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狠煞大操大办,抑制人情泛滥。在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比较突出,要加大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念,对一些借请客为名行收礼敛财之实的行为要加强监管。农村人情消费只有回归理性农民生活才能真正走上康庄大道。(中国台湾网网友:霜寒未至)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