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环境保护部公开通报2014年第一季度的83起环境违法案件处理情况,其中江苏涉及12个污染大户。江苏省5个工业园区206家企业的环境违法违规问题被查处。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很严重了,环境保护和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纵观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政策不难看出,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环境成了一个大趋势,环境治理的投入大,回报慢也是一个制约因素。中国城市发展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一味追求GDP的快速增长,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投入高,回报不明显,但同时需要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既要经济的发展,又要保护环境,地方政府当然就会选择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们来看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扮演的角色,中央加大对地方环保的投入,力求改善环境。同时又对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有明确要求,而污染企业往往又能是地方的纳税大户,为地方政府创造客观的税收,又能拉动经济增长。这又造成了地方政府成为污染企业的“保护伞”。一方面帮助污染企业应付环保部门的检查,一方面动用地方政府公共资源压制底层群众的对污染企业的愤怒和抗议,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的“纸上谈兵”。如果不打破这一种畸形的“内循环”中央和地方的环保治理将继续是高投入低回报。甚至是地方政府以环境保护为幌子,要求中央持续加大环保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治理环境污染的思路需要彻底改变。
一、首先,地方政府的政绩不再只和经济增长速度挂钩,而是要把环境污染治理和经济同时挂钩,少一个都不行。将地方政府的公权用于治理污染而不再为污染企业打掩护。把环保方面的业绩与地方一把手的政绩联系起来,使之不再是一个鸡肋。
二、其次,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拓宽信息的传播渠道。如电视,报刊,微信,微博等。如四川什邡,广东茂名,江苏启东等地的PX项目事件,因为公众对相关项目的了解,群众的大力参与反对,媒体的大力报到宣传,最终政府得以妥协,终止污染项目的上马。政府之所以将PM2.5写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定时发布相关检测数据。就是因为微博,因为有全国各界人士对PM2.5的高度关注。我们清楚的看到了政府信息公开和社会舆论对促进环境保护方面有着巨大作用。
三、再次,淘汰高能耗,低产能产业,加强环保制度和措施的执行力度。有些地方不愿意壮士断腕,将高能耗低产能产业淘汰,导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环境污染治理的历史欠账较多。一些企业设备陈旧,没有治理污染的配套设施,加上企业管理不善,污染防治措施不足的问题,各行各业的污染种类日趋复杂,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还有如近期报道的放射源的丢失造成的污染等。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解决环境污染的历史问题方面还任重而道远。
我们要彻底转变要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路。要提高环境保护在地方政府政绩中的战略位置;要改变被动、事后补救、消极环保的状况,形成主动、事前预防、积极环保的格局;要在新形势下加快环保机制的创新,打破环境污染治理的“纸上谈兵”的局面。(中国台湾网网友:詹强)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