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清晨,5名身份不详的男童,被发现死于贵州省毕节市城区一处垃圾箱内。贵州省市警方已展开调查。截至昨夜发稿,官方尚未披露死者具体身份及死因。据初步分析,5个小孩可能是躲进垃圾箱避寒窒息“闷死”。(11月18日 《新京报》)
五个幼小的生命本该是祖国的花朵,竟然这么早地调零了,让人心痛不已,浮想联翩。我们不禁要问:流浪儿之死谁之过?
我们首先想到了孩子的父母。倘若这五个流浪儿有父母的话,他们的父母必然受到一辈子的良心谴责,既然生养了孩子,就须对孩子负责,宁可苦一些,对孩子用心些,也不会让孩子沦落街头,这样,五个幼小的生命就不会早早地夭折。
我们也想到了垃圾箱附近的居民。“孩子们在拆迁工地围墙里面,用一些写有广告语的塑料篷布、水泥砖和三合板围起来,并在里面住了好几天”。他们可怜的遭遇,附近的居民不可能看不到,为什么不向有关部门反映?打一个求助电话那么费事吗?哪怕送一些热汤热饭,送一些抵御寒冷的衣物也是好的。而这一切都没有,令人匪夷所思,于心何忍?
我们想到了法律法规。我们不乏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太原则了,操作性不强,权责不清晰,甚至“九龙治水”,实践效果不敢恭维。相关部门早就表示,要推出专门救助流浪儿童的法规,几年过去了,不见踪影。
我们更想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及慈善救助机构。救助流浪儿童是政府相关部门义不容辞的重点工作。流浪儿童之死,再次警示我们:当下,救助流浪儿童的工作很不到位,有死角,被动而不主动。流浪儿童与流浪成人不同,他们年龄小,对救助他们的政策不了解,不敢接触陌生人,不晓得到哪找救助他们的机构……这意味着,政府相关部门和慈善机构要主动救助他们,而不是坐等这些孩子上门求助。坐等这些孩子上门求助,是政府相关部门及慈善机构的“懒政”表现,暴露出救助流浪儿童工作中的“短板”,这种情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据《央广新闻》报道,民政部要求今年年底前实现城市街面无流浪儿童的目标,一些大中城市已经提前半年实现了目标。在此境遇下,但愿流浪儿之死的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中国台湾网网友 于文军)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