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七月正值盛夏,时下正是大中小学校的暑期阶段。学生们暂时告别学校生活,有人去参加暑期夏令营,有人参加各种培训班,有人随着家人出去旅游,然而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大都生活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没有父母陪,也没有更多的业余活动,多为年迈的老人来抚养。
据调查,2010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5800万人。其中,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其余的为父母一方外出。留守儿童80%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造成儿童留守的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大量的剩余,促使人们为了改变生存状况,而常年外出务工。最初多为夫妻一方外出,慢慢发展为“拖家带口”外出务工,因经济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无奈只能将孩子留守。父母外出打工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亲情饥渴”是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而引发的问题是极其严重的。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表现出自闭孤僻、情感冷漠、自卑懦弱、缺乏爱心、不善交流,还有的脾气暴躁、行为乖张,冲动不计后果。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惨剧数不胜数,而这些似乎并没有引发人们的反思和行动,我国的留守儿童数量仍在增加。
据了解,留守儿童的德智体美等综合发展较同龄孩子都有着明显的差距,而全面发展的孩子更是少得可怜。教育是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相结合起来的过程,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这方面,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是“真空”的,而很多监护人同时作为“留守老人”对于儿童的监管如同“隔靴搔痒”,在思想观念以及文化背景差异影响下,隔代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学校的大环境中,留守儿童更容易因父母的脱离而产生自卑感。由此的连锁反应是不堪设想的。
诚然,父母外出打工是迫于生计,然而外出总归不是长久办法,即便带着孩子在身边,然而“独在异乡为异客”,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稳定的环境,在外奔波很容易形成一种不安全感,导致孩子性格的多疑、浮躁。与其远离家乡不如返乡创业,一方面解决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另一方面,有了稳定了工作。可谓两全其美。
当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创业存在一定的现实障碍,资金、保障等问题是难点,此外创业必定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就需要相关组织部门针对当地文化、风情、经济等现状给予一些创业咨询解答,或者组织相关的公益创业讲座鼓励广大人们参与其中,为自主创业作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万事开头难,相信只要开始了,就是进步。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而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对于未来的综合发展都有很大的决定作用,因此,保障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而仅靠人们的醒悟是不够的,真正行动起来还是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扶持,比如创业资金,创业风险保障等方面,来保证外出民工的顺利返乡。(中国台湾网网友 张峰)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