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通俗与传统

时间:2012-09-04 10:22   来源:人民日报

  时下,戏曲元素在流行音乐中屡见不鲜。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糅合现代歌与戏曲腔,一人双声衔接得别有味道;王力宏的《盖世英雄》、《花田错》,陶喆的《苏三说》,将戏曲和RAP并置;往早了说,阎肃作词、谢津演唱的《说唱脸谱》,李谷一的《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都是将通俗歌曲和传统戏曲打通的成功先例。

  很难说这种结合的产物到底是“戏歌”还是“歌戏”,是现代还是传统,戏曲的起承转合和抑扬顿挫,与现代音乐的简明、通俗和流畅反差强烈,互相接近时居然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颇受听众欢迎。而流传数千年的传统音乐能够出现在流行音乐中,也证明了它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从长远看,两者的结合不是戏曲元素简单的切入,而是一种交融。

  我们一直人为地严格区分某些艺术类别,让人担心的是,这种区分会否割裂了艺术的关联性?以音乐为例,现在一提“流行音乐”,人们就会想到它迅速传唱的同时也会很快被新音乐所取代,却很少想到历史上某些传唱不衰的红歌,如《国际歌》,也是一种跨越时代的“流行歌曲”;也很少去思考,为什么大量的歌曲有流行元素却仍没有受到欢迎,所谓“流行音乐不一定都流行,流行的音乐也不只是流行音乐”,其背后的原因很值得我们探究。从广义上讲,流行是一种文化与传播,出现、发展、普及是它的必经过程。戏曲,这朵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起码在古代,在某些特定时期是流行的,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流行音乐”,而我们现在的一些“流行作品”,在未来或许也将成为艺术门类中的传统“戏曲”。

  当下的流行音乐创作,产出高频快,创作功利化,包袱巨大而灵感减产。我们引入了美欧越来越多R&B的节奏,RAP的饶舌,HIP-HOP的韵律,ROCK的疯狂等——“炫”、“酷”、“闪”、“靓”是唯一的标准。当流行音乐一味往前“冲”,探“奇”搜“怪”,数量和形式都无限扩张的时候,大众会否感到了烦躁、嘈杂和审美疲劳?我们一直希望传统艺术能够薪火相传,现在会否正是通过某种通道渐渐回归大众视野的契机?

  不可否认,音乐的民族性传承和传统性熏陶,是其“流行”、流传的推动力。琴棋书画、诸子百家、诗词歌赋,这些都无法离开中国的历史、地理、民俗而“自外生成”。戏曲保留着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其文化内涵对提升流行音乐的品位和社会价值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现在流行音乐数量极多,良莠不齐,近年来更是借助网络呈现爆炸式发展,某种程度上一种低级庸俗的音乐风气也有抬头之势,如何提升文化内涵,将流行音乐对听众的消极影响降低,营造高雅的音乐文化氛围,显得尤为迫切。

  音乐的非语义性和非造型性决定了它的超强可塑性和巨大创新潜力。不管是中国乐器编曲,还是唱腔上的民歌和地方戏曲的运用,都证明了复兴传统音乐其实一直是“进行时态”。当然,如果说当下的艺术创作中,中国传统元素的回归还处于初级阶段,或者是无意识,或者是风潮化,那么增强其自觉性和创新性将是未来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重心所在。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