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戏曲人才培养的黄金年龄段在10—18岁(即中专阶段),特别是京剧、昆曲,尤其强调发育前的基本功训练和变声期嗓音变化时的保护和练习。如果错失时机,人才就有荒废的可能。
然而,目前中国戏曲中专的教学被严重弱化,有违戏曲艺术培养的规律。一方面,戏校普遍过度看重学历,忽略严格训练,这给戏校的师资建设带来很大的问题:一部分富于实践经验的优秀艺术家因为没有达到规定的学历,而没有正式教师资质,只能临时聘用,待遇很不公平,极大挫伤了教学积极性;而另一部分业务教师凭着学历留校任教,却缺乏舞台经验和艺术能力,面对一门以口传心授起步的艺术,很难想象他们拿什么教给学生。
另一方面,有独特规律的戏曲教育,由于被不适当地纳入教育大一统模式,而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学生入学年龄偏大,错过练“童子功”年龄段;寒暑假加上多种节假日,一年假期达150多天,过长的假期使得戏校学生冬不能练“三九”、夏不能练“三伏”,过硬功夫难以练就。甚至有的学校为了经济利益,挂着戏校的牌子却广招扩招其它非戏曲类学生,并把教学重点放在其它门类上……这些现象在目前的戏曲院校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戏曲的育人质量,直接造成现在艺术院团普遍缺少真正优秀的中青年接班人。
中专阶段的戏曲教育完全不同于其它技术类中专教育,它是戏曲人才成长的关键,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重担,也是培育众多国家级“非遗”乃至世界级“非遗”传承人的摇篮。重视戏曲中专教育,就是重视民族戏曲的传承。期望国家教育、文化部门能够尽快组织专家对全国各地戏曲院校状况进行一次深入调研,摸清现状,制订有利于戏曲人才培养的戏曲院校管理体制,建立一套符合艺术教育自身规律、体现艺术教育特性的教学内容、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突破现有不合理的师资要求,让有实践经验的名家承担戏曲学校的主教任务,选拔真正懂艺术、懂管理、会育人的艺术管理人才担任戏曲院校的校长。
此外,在总结以前科班制育人经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校培养方式以及芭蕾舞学校训练模式的基础上,可先在全国选两到三所院校,试行独立建制的大中专十年一贯制的戏曲高等学府,让戏曲苗子从10岁到20岁,高质量地完成戏曲的全部学业,最后得到戏曲教育的大学文凭。这样的学制可以使戏曲专业学生早进校、早毕业、有实授、有学历,把最好的青春年华还给舞台。至于戏曲的编导、教师、组织管理、经营人才,可以从有实践经验的演职员中招考,通过更高层面的学习、培养,再行履职。
人才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希望,没有尖端人才的支撑,我们失去的将是明天的中国戏曲舞台!当前被弱化的中专教育,不利于戏曲人才的培养,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梯次有序、年龄合理的戏曲人才梯队的形成,遑论新时代精品力作和名家大师的产生!(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京昆艺术咨询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