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搭”容易,“创新”难

时间:2012-02-23 13:20   来源:人民日报

图为重庆京剧团《金锁记》海报。

  “和演唱会相比,京剧对年轻人还有什么吸引力?”关爱戏曲的人经常谈起这个话题。似乎是对此类疑问的回应,跨界、改编、新编……近年来,戏曲舞台上的“创新”层出不穷。创新是中华戏曲的传统,没有创新,梅兰芳怎会以《天女散花》开启文明戏,提出“移步不换形”的主张?没有创新,京剧又怎会发展出不同的流派,产生不同的经典?

  当前戏曲界最为常见的 “创新模式”,就是邀请话剧等“戏”外导演加盟。传统戏曲本无导演这个“职位”,如今国内外的话剧、歌剧、音乐剧导演,纷纷应邀给国内的专业戏曲演员排戏——这首先是一种值得鼓励的探索。一方面,体现出戏曲的凝聚力和戏曲人的求新求变,并为戏曲增添艺术基因;一方面,面对演出市场的激烈竞争,跨界合作有利于作品营销,吸引年轻观众,在扩大戏曲影响力的同时,为戏曲院团带来经济实惠。

  不过,恰恰也是这种模式,惹来诸多争议。戏曲究竟要怎么“创新”?众导演的探索,是否也需要众人的审视与甄别?

  “新京剧”姓“京”?姓“新”?

  拼贴现代技术,不等于创新

  最近,看了一部被冠以“新京剧”名衔的《霸王别姬》。40多分钟的演出中,使用了许多绚丽的投影和3D灯光技术,加之霸王和虞姬身穿的让人联想到西方歌剧的华服,全剧可说是制作精美。不过,说它是“新京剧”,不知赞同者几人?演出结束后,留在脑海里的是用3D灯光营造的树林,投影而成的月亮与乌江,还有那匹被霸王抚摸的真马——演员的唱念做打,成了以上“主角们”的陪衬,戏曲表演在这投影、灯光和群舞的拥挤中,支离破碎——与其说这是京剧,不如说是一场加入了传统京剧唱段的舞台秀。

  其实,《霸王别姬》主创者对戏曲创新的理解与探索不无价值,即,当代戏曲需增强戏剧性(故事性),而不能仅满足于对戏曲表演技术性的展示,这一点可以从全剧对传统戏忽略的“乌江自刎”的强化看出。

  遗憾的是,导演对舞台手段的调度,既稀释了戏曲本有的表演魅力,又让故事的呈现流于简单的、线性的图解化,这不是京剧艺术的创新;导演所追求的“当代审美”,其实是流行文化的审美,所追求的“当代技术”其实是西方舞台的技术,这亦非艺术家个人的创新。

  类似的“新戏曲”还有很多,它们多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变空为满,变虚为实。这种美学上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第一,一桌二椅被真桥真楼真家具替代,变幻多端的投影填满了舞台,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被视觉化、具体化。第二,传统戏曲表演中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自由转换、多重交流,多被“写实”的影视表演所替代,相应的,戏曲观演间的互动也变得单一起来。第三,剧本追求枝蔓丛生的情节性和惊人的戏剧性。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