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问题”困扰地方戏

时间:2012-05-31 10:05   来源:人民日报

  近些年,各级政府和领导对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很多剧种和剧团以持久不懈的努力,广大甘愿清贫的戏曲工作者以可贵的敬业精神,共同守护着地方戏曲事业。但是,目前不少剧种的发展仍存在不平衡的状况,以下九个问题尤其令人担忧。

  第一,剧种数量不断缩减。新中国建立之初,全国有360多个剧种,而前不久统计只剩100多种,这个数字仍在不断缩减,许多剧种只剩一个团在苦苦支撑,有的剧团名称尚在,却已无演出,令人揪心。

  第二,剧团体制仍不明晰。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戏曲剧团形成了国有剧团、民营剧团等多种体制。有的剧种专业剧团有一两个,民营剧团有几十、上百个。民营剧团都是走商业化的道路,很难指望其做多种艺术探索,培养高级的艺术人才。而大小国有剧团情况复杂,因此,不能对国有剧团的改革施行简单的“一刀切”,比形式上的转企更难的是思想上的转型。

  第三,地方戏的中心主力都在城市,但现在很多优秀传统剧目、新创剧目的演出吸引不了城市观众,只好退守农村。大城市的剧团往中小城市跑,中小城市的剧团往农村跑,尽管为农村演出是剧团义不容辞的,但这让很多剧团长期远离城市、疲于奔波,艺术水准必定受到影响。同时,城市化进程加速之下,大量农民流动到城市,失去了城市根据地的地方戏,生存和发展都不可能单单依靠农村的给养。

  第四,主创人员尤其是优秀剧作家流失严重。根据上海的一项调研,1995年到2005年之间,上海市的一级编剧从17人减少到6人,一级导演从14人减少到8人,一级作曲从17人减少到8人。多年前的上海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人才流失,势必会动摇一个剧种长期发展的根基。

  第五,接班人匮乏。艺人子弟和戏校剧团的学生是地方戏接班人的主要群体。据我了解,目前很多剧种都出现了生源不足的状况。多年苦练,可真正能够出类拔萃、成才的人却很少;戏校毕业是否能找到工作,能否有较高的收入……这些顾虑,让家长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学戏。倘若上游生源减少、下游观众不多,一个剧种何以生存?

  第六,艺术思想薄弱。地方戏的发展提高需要理论的引导,但现在对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视不够,地方戏在理论上受到的关注仍显不足。实践工作者对艺术理论的热情不高,而部分理论工作者又脱离现实。理论和实际的脱节,使得一些地方戏创作出现有时粗暴、有时保守的思想。有的在艺术思想上贪大求洋,有的则被一些流行又模糊的口号所左右。

  第七,艺术竞争力萎缩。地方戏剧种剧团减少、退守农村、人才流失、最优秀的剧目越来越少,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结果)在于地方戏的艺术竞争力不够。与京剧、昆曲等相比,某些大戏历史长,艺术上凝重有余,活泼不足,很多民间小戏艺术基础较浅,艺术传统较短,题材受到限制,音乐也比较简单,与许多大型舞台艺术样式竞争,当然会产生很大的困难。因此,艺术竞争力成为一个剧种生死攸关的问题。

  第八,地方戏工作者文化素质需要提高。与其他艺术样式相比,地方戏工作者的平均文化水平,虽然较旧时已有提高,但总体来说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将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制约地方戏的发展。

  第九,需要完整的政策引导和长久的规划。1951年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是第一个全面、完整的国家政策,对戏曲工作发挥了重大影响。现在,地方戏仍然需要从国家到地方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通过政策,明确剧种在社会文化当中的性质与地位,党和政府、戏剧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责任,以及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方向。若无一个完整的戏曲政策,我们就不可能对地方戏未来有一个大体的设想和规划,地方戏前途危险。

  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今天,我相信在各方努力之下,这些忧虑最终会一步一步得到解决。希望未来地方戏的发展,尽量走向聚变与融合,不断增强艺术表现力,提升剧种的竞争力,扩大社会影响面。对于地方戏明天的繁荣发展,我充满信心和期待。(刘厚生 著名戏剧理论家)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