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的精彩,主要是运动员呈现的。参加奥会的运动员人数,历届都有所增加,体现了奥运会的不断发展壮大。与此相对应的,是采访奥运会的记者也越来越多,而且其增加的数量,超过运动员增加的数量。有统计表明,自1984年洛杉机奥运会以来,参赛运动员从6800增加至11000人左右,而媒体人员的数量则从9200猛增至26000名。
奥运会是人们关心的世界性盛举,确有必要加大报道力量,通过媒体让人们及时而全面地了解它的进展与精彩。不过,媒体人员竟膨胀到超过了运动员人数,则有点喧宾夺主,不大正常了。
更值得思考的,是媒体人员所以会那么多,主要贡献者除主办国外,就是中国。主办国记者多一些,是可以理解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嘛!而且在自已家门口采访,花费也不多。而我们中国,这次一下去了近千名记者,则都是要万里迢迢地奔赴英伦的。这还是正式的注册记者,此外还有近千名的“非注册记者”,以及无法统计的持旅游签证进入主办地的大量“无注册记者”。一下子拥去这么多的记者,有这个必要吗?如此“兴师动众”,有舆论指出,已达到某种畸形程度。
有人说,这是由于我们是大国,媒体多,记者自然就多。可是,世界大国并非我们一家,一般都只派几十名记者,就连美国、巴西这样国土大、体育强的国家,也只去了100多名记者,约为我们的正式注册记者的1/10。我们在记者派出上,如此大手大脚,耍大牌,是否有点不计成本了?
有人说,这是为了搞“独家报道”,提高媒体质量。应当说,一些影响大或具有体育专业特色的媒体,多派些记者搞“独家报道”,是必要的。但不是所有媒体都要如此“一哄而上”。“独家新闻”没有那么多,也不是随便挂个记者头衔的人就能获得的。这几天,国内许多报纸都刊有“本报X月X日伦敦专电”的新闻,可这些“专电”并不“专”,大都与新华社等主要媒体所发的报道大同小异。说来也不奇怪。那些跑到伦敦并不能“注册”的记者,也不能亲历比赛现场,所写的东西也是“二手货”,即使不去伦敦也是能写出的。如此的“专电”,除了媒体用以自我标榜,真不知道还有什么价值。
基于此,我以为,媒体对世界性大型赛事要重视,但不宜一窝蜂式的派大量记者,也不是所有媒体都一定要派人去的。只是在考虑中央主要媒体的统一报道以后,感到自已确有必要再拾遗补缺的,并确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再派出自已的记者。否则,不但劳民伤财,徒增一些重复雷同报道,而且会引发在国外“抢新闻”,形成一种“媒体内战”。俗话说,用兵之道在精不在多。记者采访奥运,也并非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