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晓松狱中译作受热捧”说起

时间:2011-11-14 13:24   来源:千龙网

高晓松

  随着高晓松刑满释放,他在看守所内翻译的马尔克斯作品《昔年种柳》第一章全文也随之受追捧,网友评价颇高,感叹是“高墙下出灵感”,并期待高晓松将剩余四章继续翻译完。

  人世间,有许多事情都透着机缘巧合。假如不是酒驾,假如不是车祸,假如不是入狱,谁会想到高晓松竟然还有翻译文学作品的雅兴,甚至还能在翻译出来之后受到热捧?进而,又有多少人会意识到,这件貌似花边新闻的小事,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不必讳言,近些年在市场经济之下,人心已变得越来越不安,越来越虚夸漂浮,俨然一个浮躁的社会。尤其是,高晓松所扎根的泛文化圈,更早已成为纸醉金迷的“名利场”,每天都在上演各种光怪陆离的闹剧。这不,就在高晓松出狱的同时,著名作曲家苏越因集资诈骗5700多万元被判无期徒刑,他自称是“文化人的反面教材”,并对自己的结局感到“遗憾终生”,这对于一名老作曲家来说实在是不堪。

  以高晓松本人而论,这些年来除了当评委露个面,因酒驾入狱而曝个光,其创作能力早已不被人看好,顶多是个引人“怀旧”的符号。孰料,监狱高墙之下被迫清心寡欲的生活,竟然再次激发出了其身上的潜能。《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晚年作品,竟被高晓松翻译出洋洋洒洒一万多字,细读之下还果然尽显其多年积攒的才情。

  来自官方的声音,也对文化圈的浮躁问题有所揭示。最近在“2011中国版权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就表示,目前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包括电影、电视、小说等领域,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这说明了什么?难道说,真的是我们缺乏创造力吗?还是说,我们的创造潜能未被激活?对此,“高晓松狱中译作受热捧”这个奇异现象,也许已经给出了一个富有启示的答案。 (宣华华)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