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今天发表社论说,经济情势危急,救经济药方不断,但各有其效;一次发放八百三十五亿元(新台币,下同)的消费券,如果是强心针;四年动支四千二百亿元的扩大公共建设,就是让经济再起的续命丸。所以,两大政策的特别条例切割,仅是流程处理的技术问题,绝非轻重缓急的选择,扩大公共投资没有任何迟疑的空间,朝野都应有此认知。
社论指出,“行政院”昨天举行临时“院会”,通过消费券特别条例及扩大公共建设特别条例;考虑消费券发放的急迫时效性,两项扩大内需措施没有包裹“立法”,以免彼此牵制,影响立法时程。“行政院”态度上的转变,尽管是出于政治考虑的适度妥协,但却是必要的;毕竟,消费券的政策内涵较为简单,其一次性、立即性、全民执行的特色,令其社会接受度高,后遗症也较少。相对的,扩大公共建设的推动,具有持续性、扩散性,并因由政府部门执行,须受公共资源分配的监督,以致需有一定的评估及讨论过程,不应也不能急就章。
可是,以现今的经济情势,扩大公共建设也绝对是慢不得的,这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是全球实体经济受金融海啸冲击的速度、深度都超乎预期,传统的反景气循环对策已难以应对,组合多项货币、财政政策工具的“鸡尾酒疗法”则成为主流。但是,每项工具均有其限制,必须依各地状况安排推动的顺序,让各个政策的效益得以展现、接续,进而相乘,使当局提振景气的点点星火得以燎原。
社论以消费券为例指出,八百三十五亿元花下去,可以唤醒一点需求、增加一点生产、减少一点失业、延缓景气恶化之势,但花完就没有了,当局也不可能一直发;所以,必须要有扩大公共投资等其它措施接上去,否则消费券争取到的一点救命时间就白费了。因此,两者应是相辅相成,这也是“行政院”一开始想要绑在一起做的主因。
第二个层次是,公共投资已不只是点火景气的角色,还将成为明年经济成长的主角之一。根据“行政院主计处”的最新经济预测,由于民间部门熄火,明年百分之二点一二的经济成长率中,有四分之一是来自当局投资的大幅成长,达零点五五个百分点;这意谓,如果当局投资延迟、缩水,明年经济成长率就会连“保二”都有困难,景气复苏也将延后。因此,“主计处”这项预测对当局而言,已是“使命必达”的目标;而要达成此一目标,当局投资就须增加二成以上,此时推动扩大公共建设方案不只慢不得,还要卯足全力。
社论认为,第三个层次是回到公共投资的初衷。基本上,造桥、铺路等公共投资的真正价值是在促进生产及改善生活,因建设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成长,则仅是附带效益;不过,由于公共投资经常成为当局振兴景气的政策工具,以致一般只关注它的扩大需求效果,反而忽略了其原始意义。故而此时建设台湾的公共环境,也是在蓄积今后迎接景气回升的实力;其对生活环境的改善,更有助于促进消费,而消费的增加又成为经济成长的来源。因此,公共投资是具有再生循环性的,此时做建设更是一举多得。
社论直言,近期各项经济指标急速恶化,凸显出这一波全球经济大衰退来势汹汹,而且是不可轻忽,就像企业度年关一般,挺过这一关,才有再起之机。因此,现在没有瞻前顾后的条件,也期望在野党的监督勿流于政治意气之争;既然给了消费券这剂强心针,就不要半途而废,也要尽速核定扩大公共建设这颗续命丸,如此政策效益才能一贯。
最后,社论提醒“行政院”,以经验值来看,过去十年中当局投资只有两年是正贡献,而今年第三季经济会出现衰退,也与“加强地方建设扩大内需方案”执行率不如预期有关,显示公共投资的推动不只是争取预算的问题,执行力更是关键。“行政院”必须对此有所检讨、说明,政策才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