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消费券话题轰动台湾 要真消费出去才有用

2008年11月18日 10:53:00  来源:
字号:    

  台湾《联合报》今天发表社论说,消费券已成台湾热门话题,未演先轰动;这可谓是马当局的第一场“社会运动”,不要弄成雷大雨小、虎头蛇尾。
  
  “消费券”是一个“运动”,主要的目标就是要用“话题”来带动“消费”;倘若只“消费”却不能将“运动”炒热起来,即属失败。
  
  “你用消费券买了什么?”“你的储值卡还剩多少钱?”“再不用就失效了!”“马英九用消费券的第一笔消费是什么?”“小英主席用储值卡到7─11(便利店)买了什么?”消费券的发放,就是希望用这些“话题”来制造一场“消费运动”。打破市场低迷的“惯例”,以“动”带“动”。
  
  社论说,本报系是最早鼓吹以消费运动来活化经济的媒体;几个月前,我们就提示“投资才是硬道理/消费就是社会爱”的观念,寄望以当局的消费(扩大内需投资等)及民间的消费(发放消费卡等),为经济添加动能。后来,我们又推出“爱台湾/来消费”的专题报导,带出了“马总统”到沅陵街买两双鞋等新闻。如今“消费券”已呼之欲出,我们尤其乐见这场“爱台消费运动”能够“愈演愈烈”。
  
  社论指出,市场经济就是一个交换大网。我买你的青菜,你买我的皮鞋;经济就能活络起来。在这个景气低迷、外销困顿的时期,内需的重要性大幅提升,以民间消费来活化这一张交换大网,已成自救救人的重大经济工程。大家不花钱,大家没收入;大家花钱,大家有收入。因此,我们才会说,在这场经济风暴中,“消费”就是助人且自助的最温馨的“社会爱”!
  
  台湾的储蓄率极高,众人未必是无钱可花,现在的问题是不肯花钱;甚至恶化成一种疏离感及无力感。因此,消费券的作用,其实不只是(或许部分也是)一种扶贫的福利措施,更是一种“社会运动”;而且,也不止是带动“消费”而已,更是要激励人心,提升信心,恢复社会生机生趣,扫除疏离感无力感,甚至激发社会爱。
  
  所以,社论认为,消费券未必要排富。可能造成“排假富/留真富”,只是枝节原因。主要在“排富”少了话题性,“运动”的能量即大幅削弱;如果失去周杰伦、林志玲的消费券如何使用的话题,对消费券的动能也许会打折扣。何况,富人若不用消费券,钱仍留在公库,亦无损失。
  
  社论亦指出,发券或发卡的抉择,也是利钝得失的关键。券可用于发票商店,卡则只能用于刷卡商品;可能顾此失彼。但卡较券的优点多很多,例如即可设计“爱台消费相对奖金”,消费者自付十元,当局支付十元奖金,亦即消费者以十元可买二十元商品;甚或可提高至“消费者花十元/当局奖十五元”,只要标定上限即可。如此,当局花钱相对少,市场的效益却倍增。再者,若发行储值卡,即可设计“分段发钱”;若总额为一万元,可分作每月五千元拨入,或每月二千五百元,以刺激相对多次、长期消费。此外,亦不妨考虑乘此时机,建立类如“国民金融卡”的制度,往后年金、津贴、退税或其它当局补助,皆可利用此卡存提。
  
  消费券或储值卡,皆无可能面面俱到。发给谁是一问题,例如排不排富?如何用又是另一问题,用在传统市场、发票店或刷卡店?面对这类问题,当局不能陷入父子骑驴的境地,在野党也不宜为反对而反对。若要推行,就一定要坚持一个政策目标,那就是:这不只是一个撒钱的政策,而是一场带动民间生机生趣的“社会运动”。倘若撒了钱,“运动”不起来,即属失败。
  
  社论表示,在发券发卡的同时,应全力酝酿“消费就是社会爱”的社会氛围,可动员社会名流扮演“消费大使”,发动各行各业推出爱台消费的节目,甚至各县市相互竞赛,以期发生激荡效应;现在,市场上的问题不只是消费不足,更严重的问题是人心疏离,生趣不足,信心不足。因此,这场万方期待的“消费运动”,目标不只是在促动消费的行为,更在活化人心,催化生机,激化社会爱。
  
  就在此刻,朝野蓝绿充满撕裂性的话题;但希望在消费券或储值卡这个议题上,朝野蓝绿皆能携手合力推动一场“爱台消费运动”!

 

[责任编辑:张弛]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