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金融海啸殃及全球经济 台湾尤须戒慎恐惧

2008年10月29日 09:17:00  来源:
字号:    

  “我们面对的不是泡沫而是小气泡,许多小型、区域型的小气泡,绝对不会膨胀到威胁整体经济健全性的地步”。读者也许会问,这是谁在胡说八道?告诉各位,这是格林斯潘在2007年出版“扰攘年代”(The Age of Turbulence)一书中的评述。台湾《经济日报》今天刊载社论说,每一个在金融海啸中艰苦图存的国家或政府领导人,如果重读格老这段文字,相信一定是哭笑不得。
  
  格老的“高见”还不止此。他曾经盛赞衍生性商品是“稳定金融市场的利器”(Instruments of Financial Stability),因为衍生性商品可以将风险移转予不同的人承受,借风险分散的方式避免银行体系的崩解。以事后诸葛的观点来看,这“利器”的作用似乎适得其反。
  
  对许多购买CDO、SIV、CDS的机构而言、对台湾许多购买连动债的自然人而言,此时此刻可能会佩服股神巴菲特当年所预言,“信用衍生性商品是大型毁灭性武器”。这些没人真正了解的金融衍生性商品的确移转了风险,只是移转到许多不认识风险甚至无能力承受风险的人手中。当年美军打入伊拉克后遍寻不着的大型毁灭性武器,原来不在萨达姆的掌握中,竟然贮存在美国境内,并且逐步输出到世界各地。
  
  社论指出,只要看英国经济学人的封面标题由7月份二房事件时的“孪生龙卷风”,到“不乐的美国”、“美国大减速”,接着是“我要你的钱”,再到最近的“悬崖上的世界”,以及“救救这体系”等,无不触目惊心,就可以明显看出原本是美国的灾难,结果在全球化与证券化的极度操作下,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问题。当然在这里,并不是否定衍生性商品的功能;就如同高速公路的效益,不能因驾驶人违规、超速、蛇行等错误的使用而受否定。这里也无意指责格林斯潘,因为有人移转风险,就有人承担风险,只是承担的人对风险有无认识,有无能力承担,就不是商品本身的问题。格老只是就商品的本质表示看法,但无法兼顾实务与营销的运作。
  
  格老当初心目中的小气泡,不仅成为大泡沫,而且已经爆破成为金融大海啸。全球金融体系饱受冲击,接着极可能对世界经济发生重大影响。国际货币基金最近持续上修金融业的损失,下修全球经济成长的展望,最足以显示多数观察家的看法。各国政府近来纷纷单独或集体推出各种纾困措施与方案,由注资(扩充流动性)、降息、收购不良资产、担保存款乃至同业拆放,最后甚至施出国有化的手段,在在显示形势的险峻。
  
  其实由欧美近月来的发展可以看出,当前的问题在于信心缺乏导致信用取得停顿,严重影响经济。因此美国才有认股九大银行及若干小银行的做法、英国抛出500亿英镑进行银行国有化以及瑞士入股UBS,均是同出一辙的思维。
  
  社论认为,虽然台湾情况相对欧美亚各国,似乎尚不严重,但小船遇到巨浪,已经是掌舵不易,碰上海啸,则更须戒慎恐惧。不能否认目前看似宁静的状况,是因为“央行”提供市场整体的流动性以及“行政院”宣布保证一切存款及银行同业拆放的举措,有极为正面的作用。但这仅是稳住阵脚,如果期望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应有进一步的行动,日前“经建会”宣布将扩大“国发基金”至一兆新台币,入股一般产业改善结构,但金融业不包括在内。其实从学理或从欧美经验,注资银行比注资产业能产生更大效益。“国发基金”直接投资民间公司,将形成新的公营事业,不如订定标准,投入银行或金控的次顺位债券,不仅解决股价低迷时企业增资的犹豫,而且可以强化银行资本适足率扩增授信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直接公有化所衍生的问题。

[责任编辑:张弛]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