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日报》今天刊载社论说,若能尽快推动海运直航,设置营运特区,则海峡两岸的重新邂逅可能创造出的巨大商机,会给台湾经济发展带来令人迫不及待的积极效应,为台湾经济开出一条新的活路。
文章摘录如下:
海峡两岸由于投身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前后有30年以上的落差,加上经济规模与相对优势的巨大出入,因而在最近20年出现了难以想象的相辅相成之利,造就出无比巨大的商机。这样的商机本应是海峡对岸的福建乃至包括汕头特区在内的非粤语地区的囊中物。
却有如遭到命运的愚弄,前面十几年,由于台湾坚持间接“三通”,逼迫企业绕道香港间接投资,更勒令一切往来两岸的人与物,都必须迂回香港;于是,距离台湾最近的海峡对岸,竟成了远在南方的广东,而不是近在咫尺的福建。后面这几年,珠江三角洲因过度开发,劳工不足、土地腾贵,显然已趋于饱和,于是新一批登陆的企业乃直接向上腾跃到原本就是大陆经济重镇的长江三角洲一带,使得商机始终未落到福建头上。
但或许正是这样的阴错阳差,反而让距离台湾最近、语言文化血脉相连的福建及粤北地区将一切机会封存起来,等待时机来临,再大展身手。等待什么时机呢?就是半世纪来头一遭,海峡两岸陆海可以直接通航的日子;只有那一刻,两岸的距离才真正拉到地图上的实际距离。“520”政权再度轮替,这一天终于近在眼前了。这不仅对海峡另一边的福建及汕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对此岸而言也有无比重大的意义。
福建与汕头,拥有傲人的良港、广袤的土地、相对丰富的劳动资源,却错过了加工出口业飞跃发展的黄金岁月;当两岸直航终于改正了命运的恶作剧,正是要赶紧补上这十余年的空白的大好机会。因而中共中央也早已规划海峡西岸发展特区,摩拳擦掌,要在海空运直航枪响的时刻奋勇向前。
相对而言,台湾经济每况愈下,原本许诺会带来丰硕成果的两岸直航、观光客来台,令人望眼欲穿,到今天仍然毫无实益。与此同时,油粮价暴涨带来的严重通货膨胀,及次贷风暴狂袭对全球景气的摧残,却如雪上加霜,压得台湾喘不过气来。
在此紧急时刻,唯赖奇兵提振岛内需求以力挽狂澜。拨款中低收入户以扩大消费这一帖救急药方之外,另一帖奇效药方,正是两岸的重新邂逅可能创造的巨大商机。
两岸客运直航还在慢条斯理地逐步渐进,但海运直航则早已万事俱备,只待一声令下即可水到渠成。不过即使成了,商机的逐步显现,依然旷日废时;对眼前急如星火的需求,还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我们在社论中再三高呼,如果利用此一时机,快速通过设置营运特区的相关法规,在最短时间之内,自北至南,选择三、四个邻近海、空港的地区规划为高度自由化的真正特区,则能立即产生几个令人迫不及待的积极效应:
首先,可以利用台北港周边的老旧工业区,比照新加坡的软、硬件建设水平,打造出一个足以媲美乃至超越上海滩的营运总部特区;则以其距对岸之近、文化语言之全无隔阂,以及台湾在人才、专业知识、法规制度上的优越,它会拥有远超过新加坡、香港乃至上海的竞争优势。
其次,在素以制造业见长的台中港与高雄港腹地,设置加工特区,招徕在对岸饱受排挤、走投无路的大批台商进驻,让他们运用廉宜外劳,依恃本土中上游的卵翼,担当与过去一脉相承但附加价值更高的加工出口工作,为台湾另辟一个出口的战场。
第三,透过适当的安排,整合海峡东、西岸这两边的特区,相互支持、互补互利,透过原材料与半成品的快速往来,形成一个具有高效率的产业链,其竞争力甚至可超过极盛时期的广东地区。这还有一个重要副产品,努力营造福建新加工基地,亦可吸引许多珠江三角洲的台商在此重建第二春,部分解决其出路问题。
最后,一旦这样的规划成熟,这个营运特区会汇聚岛内外无数等待机会的企业踊跃投资,为已近干涸的民间投资注入汩汩活水。这一股活水不仅跟扩大消费一样能立刻救急,更能为台湾经济开出一条新的活路。不知谁能出来振臂一呼,促其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