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近年来人口快速老化,2003年65岁以上人口比率为9.24%,到了2013年比率为10.74%,台湾已进入高龄化社会。台湾《新生报》今日发表社论分析台湾高龄化社会的因应之道。文章指出,台湾已进入高龄化社会,如何照顾高龄同胞成为当局与全体民众共同的责任,让高龄同胞活得快乐有尊严的生活,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全文摘编如下:
台湾近年来人口快速老化,2003年65岁以上人口比率为9.24%,到了2013年比率为10.74%,台湾已进入高龄化社会。虽然过去社会流传的一种说法“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家社会经验丰富,可以提供年轻人做人处事参考。中国人社会讲求孝道、敬老尊贤社会氛围,是华人社会的文化传承。但这种孝道文化随着“小家庭制度”与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台湾社会渐渐偏向“老人或老夫妻独居”趋势,产生很多老人或资深公民(欧美称谓)问题。
首先在行或交通方面问题,台湾在2010年时65岁以上老人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率为25.9%,2011年时期比率为25.2%,在2012年比率为28.3%,A1类交通事故死亡人数1/4以上,且每年有增加趋势,这表示老人在交通安全上受到很大挑战。同时老人因体力衰退、脚力不足,在上下大众运输工具如公车、公路客运车、台铁车辆设有阶梯者,相当吃力与缓慢,这是老人在交通上另一项挑战。另外老人汽机车驾驶,虽是一种权利,但常因视力、体力因素,反应较不佳,往往会影响交通,如缓慢驾驶或反应不及发生交通事故,以上这些老人交通问题,可能需要交通部从法规方面规定老人驾照可能要缩短检验时间,同时规定大众运输工具要全面改为低地板或低底盘,方便老人与行动不便者上下车,各大众运输业者也训练司机要有耐心服务老人上下车,当然也推动礼让运动,让座给老人或有需要的妇孺、行动不便者的好习惯。其实像台北捷运全车辆爆满时,让座的蓝色椅还常有空位,是一可贵的社会风气。
在住的方面,由于台湾各地早期盖的5楼以下的公寓房子都没有电梯,必须走楼梯上下楼层,这对老人家是一大挑战与困扰,一方面当局应该订出一套可行都更办法使这些5楼以下公寓均能很快透过都更,改变为电梯公寓,这样可以解决老人家上下楼层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局应该将各县市荣民之家或小学,因老荣民一部分回大陆家乡定居,一部分年老往生,渐渐减少,小学因少子化,学生大幅减少,“卫生署”、“社会司”、“国防部”等相关单位应该积极共同协商,释出这些多余的空间做为照顾一般老人安养之家,再配合“长期照顾十年计划”,提供足够空间环境与资源,改善老人居住环境。
另外65岁以上的人因本身健康良好,学识经验丰富,因少子化因素,台湾劳力市场短缺人力情形愈来愈严重,虽然目前失业率还在4%以上,但若干领域的劳力不足现象,例如护理人员、服务业人员,如果“劳委会”与各县市劳工局设立平台,使有工作能力及意愿的年长者再投入第二春工作,一则可增加其收入,一则有职场人际关系,使其生活更愉快,肯定其服务社会的价值。有些退休人员因不适应退休生活,而发生家庭悲剧。欧美鼓励年长者再投入职场的作为,值得我们借镜。
在“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当局相关单位应积极推动照顾老人失能失智的安养中心,与医疗机构相接合,以照顾一些中低收入户的失能失智老人为对象,这些弱势家庭内年轻人为自身生活收入不足,更谈不上照顾失能失智的老人,由安养中心收纳,照顾也比较周全,降低家人的压力,同时简化申请程序及条件,这样照顾比给老人年金来得更有实质意义。
台湾已进入高龄化社会,如何照顾高龄同胞成为当局与全体民众共同的责任,让高龄同胞活得快乐有尊严的生活,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