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台媒吁全方位关怀 建构高龄化温馨社会

2012年11月05日 07:57: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针对前一阵台湾新营医院北门分院附设护理之家发生伤亡惨重的火灾事件,台湾《中国时报》3日发表社论认为:这场恶火仿如将台湾社会关于长期照护工程的潘朵拉盒子掀开,主管机关、民间单位、亲人家属以及一般民众,都必须面对老人安养何去何从的问题;甚至于,因为照护需求极为庞大,如果处理不当,可能更进一步让不少家庭面临崩解的危机。  

  社论摘录如下:

  由于长者生理条件的不同,使得老人照护有在家老化的居家照顾、在地老化的日间照顾以及机构老化的养护照顾等不同的选项。然而,实务上兼具范畴经济、市场规模、建制管理以及专业服务等等营运利基的机构养护,目前仍然无法成为许多家属的优先选项,这究竟是要归因于长者个人排斥的主观意愿问题,还是局限于入住缴费的客观能力问题,或者其他无法克服的结构性限制问题?现状而言,机构养护部分,无论是入住率或是床位数的规模,台湾社会还是有进一步扩增的成长空间,也就是说,使用端与供应端都尚未能反应真实状况。  

  面对实际存在、且随着高龄化社会的来到,预期机构养护需求将会愈来愈高,不能因为这一场灾祸,衍生对机构养护莫须有甚至污名化的预期甚至是排拒。毕竟,受限于组成、形式、功能以及家庭成员人数递减、支持负荷能力质变等结构性条件的变化,机构安置所提供的养护照顾,已是许多家庭不得不仰赖的选择。  

  以往,高龄者从在家、送日照到机构安养的照顾演化历程,有重新检视的必要,毕竟许多老人在面临照顾时,第一步就必须直接送往机构,因此,一般民众,特别是被照护的老人,对机构养护有较为正向且多元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一昧地排除。  

  事实上,因为罹病、老化等特定事件所产生的生命历程,使得标举“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文化象征,终究还是无法抵挡“家有一老,必有一倒”的残酷现实;毕竟,台湾已迈入高龄化社会,因此,在强化机构养护设施设备以及环境安全的同时,也需要进行相关的社会教育工程,改变人们的认知,便于机构安养的推广 。  

  其实,各个年龄层都需要接受不同内涵的老化教育,俾透过健康自主管理以达到成功老化的积极意义;在年老教育部分,则无论是近老、临老或是逼近65岁法定年龄的届老,不妨在退休前,提早规划“年老假”,在假期中,进入机构生活、调适身心,增加对安养机构的了解、调整态度,俾于日后实际入住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而不是在年老体衰时,才被迫进入陌生的环境里养老。此外,无论是现行家庭私领域的家人互动型态,还是公共领域的社会性参与,高龄长者多少还是会因现行各项制度性障碍及社会性排除,而成为一般民众所难以触及到隐形人口,因此,如何适切与老年人共处互动,是高龄化社会重要的教育课题。  

  在面对生命旅程的最后一哩,对于不同老化面向所采取的切割式处理,或将长者从亲人、家庭与社会单独抽离出来,都会让老者陷入“存在性孤独”与“孤独性存在”的境遇,处理必须细腻周延。因此,在北门分院这场大火后,除针对制度失灵的软、硬体结构条件进行检讨之外,攸关到照顾人力、世代互动以及生命品质的深层意义,同样是不能轻忽的;问题的症结不只是从居家、社区到机构不同照顾模式之间的选择或者衔接,而是帮助年长者从原生家庭扩及到养护安置的机构家庭,给予综融个人生理、心理到社会认知的全人关怀。  

  台湾“老人福利法”的立法精神是“全人关怀、在地老化以及多元连续服务”,其核心是从健康促进、延缓老化、社会参与、世代融合、友善环境、活跃老化到尊严老去,这是连续性的历程与关系,相关建制措施若能稳健运作,台湾的高龄者才能迎接乐天知命的向晚岁月。

[责任编辑:赵静]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