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赋改会”第一次联席会议抛出震撼弹,突然决定将资本利得税的开征,纳入“赋改会”的讨论议题,引发当局将恢复征收证券交易所得税的联想,动荡的股市再掀新波澜,促使台当局“财政部长”李述德紧急消毒,强调只是研究案。台湾《联合报》社论说,“赋改会”还没开口,已经被定了调,“赋改会”要避免沦为政策背书的橡皮图章,现在重订章法还来得及。
社论指出,“赋改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不被看好,参与成员虽是历来规模最大,但因被定位为“行政院”的临时编组、由“副院长”召集、研议时程仅一年、目标太多且无明确的优先级等,让“赋改会”被视为落实马英九“总统竞选”政见的程序正义工具。从行政部门提出的赋改议题也不难看出这样的意图,因为其涵盖税目虽广,但缺乏总体性、偏于税率税额讨论的内容占了多数,而且是减税多于增税。部分委员不甘于屈就这样的背书角色,因而主动出击,硬是把行政体系不愿碰触、却属核心的证所税等资本利得税搬上了税改台面。
很多统计数据证明,股票交易的获利豁免课税,确实是持续拉大贫富差距的主因,以致台湾实质民众租税负担率不高,但因逾七成所得税是由薪资所得者负担,人民的税负感受却是非常沉重,甚至造成贫富对立。另外,资本利得免税也是富人避税漏税的主要工具,而为堵住这个漏洞,当局又订了很多防制措施,例如最低税负制,却是让税制更加复杂。因此,某种程度而言,证所税免征犹如台湾税制问题重重的源头,当然应该列入税改“研究”标的之一。
但是,台湾税制中免税的项目,非仅证券交易所得一项,土地交易所得也是一种;股东得以投资额抵减所得税,是另种形式的免税,而且免税效果极大;还有以身分别的减免优惠,例如讨论十余年要取消的军教人员所得免税,以及由当局选定的新兴策略性产业等。岛内免税项目林立,自有其历史背景及环境因素;势随时移,一旦免税原因消失,就须检讨取消,也必然遭逢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因而在免与不免、减税与增税之间,就须有个一致性的道理,并且是能获得社会多数认同的道理。
社论说,这个道理,正是“赋改会”在架设税改工程之前,必须先讨论清楚并须坚持的目标;处此台湾经济苦思永续成长路径、M型社会下贫富对立激化的关键时刻,这样一个目标更是任重道远,其不仅是要避免顾此失彼、政策摇摆,并能做为调和各个立场的最后准据,让“赋改会”的讨论及结论都能一以贯之。然而,“赋改会”非但没有给予社会这个道理;对于“行政院”揭示的公平正义、经济发展、环保永续、国际竞争力等四个存有一定程度冲突的愿景目标间,也未讨论优先级,其结果不是各取所需的妥协,就是相持不下而一事无成,这样的税改还值得期待吗?
社论拿近来掀波的证所税举例说,如果复征代表的是公平正义,其对股市的杀伤力意谓的是影响经济发展;如果要降低遗产税以吸引资金回流、竞争富人资金,又如何解释公平正义的要求?这些个别税目分开讨论都言之有理,但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又不致格格不入、甚至相辅相成,就要订出顺序、幅度、时机等配套,而其依据正是这个贯穿其间的道理。因此,如果“赋改会”舍本逐末,不先花心思找出这个道理,类似证所税这样突列议题、当局又仓促决策的状况必然层出不穷。
社论亦指出,“赋改会”才刚起步,还有机会自订章法;首要之务就是与社会沟通税改的目标及优先性,这个寻求共识的过程绝对必要,而且不应在时间压力下匆匆了事,政府应给予尊重。惟不容讳言的是,明年底实施期满的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其应否落日、落日后的配套及回收的一千四百亿元税源如何重分配等议题已具急迫性,建议在总税收不变原则下优先独立处理,以免与中长期的税改相互牵制。
现今的税制乱象,实是昔日税改便宜行事的结果;未来的税改,岂能再重蹈覆辙?“赋改会”必须先为自己定调,才不会让税改走了调。
[责任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