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球金融情势动荡,投资人无不愁眉苦脸,就连诸多的财金首长也都忧心忡忡,在瑞士甫闭幕的全球经济论坛留下了颇为悲观的结论。台湾《联合报》今日发表社论说,在这样紧张的气氛笼罩下,台当局跃跃欲试的主权基金是否仍蓄势待发?从国际的金融情势及岛内的政经环境来看,社论建议当局应审慎而为,不要又制造烂摊子交由纳税人埋单。
台湾的“主权基金”此一近年来国际市场上的热门话题,指的是台湾经由国际收支盈余等方式所累积的公共财富,设立由当局控制支配的基金,在国际间从事投资行为。台湾民众较熟知的例子如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公司,对台湾的投资标的一度传出有意并购彰银,曾引发话题。淡马锡资产超过一千亿美元,它最近的另一惊人手笔是巨额投资于美林银行纾困。此外,如阿布达比投资局取得花旗银行部分股权,沙特阿拉伯成立九千亿美元的主权基金。这些以中东产油国和亚洲新兴经济国家为主力的主权基金,总规模预估已近三兆美元,且成长迅速,成为国际间的资金巨兽。
社论说,在这一波全球性的金融脱序及景气低迷气氛中,美、欧均遭到次贷风暴的负面冲击;受利于油价暴涨的产油国,和亟欲试探能否与美国景气脱钩的新兴经济体,则各有打算。主权基金乘此潮流攻城略地,在连动性极高的全球金融市场中显现出微妙的实力消长。此间台当局也有不能落后于此一潮流的觉悟,经建会在去年底释出了筹划设立台湾国际开发公司的讯息,初步规画二十亿台币的资本额,由“行政院”出资百分之四十,民股占百分之六十。
此一消息传出,褒贬互见。一月二十二日的全球股灾,使得前一阵子出手猛烈的主权基金也受伤惨重,足征资金巨兽并非无往不利,引起很多投资机构的戒慎恐惧。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台湾本身设立主权基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心态。当局主导的台湾国际开发公司规模不到一亿美元,丢到国际资本洪流中激不起涟漪,此其一。更糟糕在于官股占百分之四十,使当局成为最大股东却又不过半,是否意在规避“立法院“监督?这是台当局多年来经营各种公营机构有权无责的标准模式,想操控时就动用官股,想卸责时就以民股为挡箭牌;果真如此,则诚属其心可诛。
台湾当局如果在这种心态下设立投资基金,称“主权”又不知“主权”在谁;若论国际投资,目前已有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的运作,在台湾当局多起金援或谓贷款“友邦”的计划中都已扮演相当角色;若论操作基金,则目前改称“国发基金”的“行政院”开发基金,长期以来不时被舆论质疑操作绩效、是否护盘等问题。台当局如果打算在这些现有机制之外另立投资基金,要如何保证运作的透明度和专业独立性?要如何保护名为“政府”基金、实为纳税人血汗钱的使用效率?要如何免于公器私用?要如何确保有效监理?这些问题,若没有清楚明确的答案,则谁人敢妄自奢谈设立什么基金?
在当前的经济局势下,社论认为,一方面主张台湾不能自外于全球化市场;另方面却也对于凡台当局主控的金融机制能否确切遵守专业准则,有点不敢放心。前“财政部次长”陈冲具名为文讨论此一议题,亦是谆谆提醒“主权基金”须符合专业运作规则的重要性,明言不必闭门弄个奇形怪状的台式基金,徒留岛内外话柄。信哉斯言。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