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实施新方案应听市场声音 台金改迫在眉睫

2008年01月21日 11:24:00  来源:
字号:    

  最近大家的话题和关注的焦点几乎全部锁定在“立委”选举结果和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之上。两党的动向成为了岛内的热门话题。岛内舆论媒体其实忽略了当前岛内最紧张的经济局势。  

 

  台湾《经济日报》今日发表社论说,台新金控上周撤回对彰化银行的换股合并提议;此一被视为二次金融改革公股金融机构减半指标的大型并购案,随着“国会”政党结构重组,目前看来前途茫茫。同一期间,低迷多时的金融类股在国民党赢得“立法院”绝对多数席次之后,以大涨响应,反映了市场对金融改革与执政者截然不同的期待。而在昨天,金管会“主委”胡胜正接受媒体访问时坚定表示,二次金改没有、也不会受选举等因素暂缓,金融改革一定要做。胡胜正讲得好,金融改革一定要做;只是,从近年改革过程及市场反应来看,金融改革不能再照原来的方式做。

  从2001年起推动的金融改革,连同政治改革、财政改革,被民进党政府视为三大改革之一;历经第一阶段的问题金融机构退场及不良资产处理等具体成就,陈水扁再接再厉于2004年宣示第二阶段金融改革的四大目标,以加速民营化、鼓励并购等方式,推动公股金融机构及金控限时减半、银行大型化及国际化。不过,二次金改一路走来跌跌撞撞,饱受财团化、市场垄断、政治分赃等批评,终于2006年底经“行政院”喊停。但以“金融市场套案计划”重新出发的金融改革,虽然接受了限时限量减半政策不符市场机制的现实,却未脱既有架构,仍以推动公股金融机构整并为主。在这项政策下,台湾金控在今年诞生了,在世界百大银行中占了第89名;但大家心知肚明,这个写在施政成绩单上的数字,根本无助于提升台湾金融体系的竞争力。

  撇开二次金改四大目标的失败不谈,这一波近乎强迫式并购的金融改革还让许多金融机构受伤。远的是中信金控“以小吃大”,以受质疑的手法强取兆丰金控,结果掀起漫天风云,“司法检调”体系的介入,更逼使中信集团家族接班人辜仲谅远走他乡,亦不免损伤中信金控的社会形象。近的是2005年7月以高于底价45%吃下彰银特别股的台新金,在获得公股礼让董事会席次及支持合并承诺下,原本已视彰银为囊中之物;但巨额融资并购带来的财务压力及社会对政府低信赖下的高度监督,使合并案的推动并不顺畅,如今更将面临金改变调的政策风险,受害的除了“政府”公信力,还有台新金、彰银,以及当初相中并购彰银效益而入股台新金的外资。由此可见政策不一致对经济的伤害,但若政策明显不当,这也是修正政策时必须支付的成本,以免伤害扩大、危害日深。

  从客观的数据,也可看出近来的金融改革,不只方向失当,更让金融业错失成长契机。在金管会全球信息网所制作的金融竞争力专区里,最常被提及的就是股市效率提高、规模扩大等种种亮眼的表现;但是,在以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这一块,金融体系的健全度、效率及规模,有多项不如三年前,却少见官员视为警讯。举例来说,台湾的银行放款余额占岛内生产毛额(GDP)比率,最新数据是去年9月底时130.4%,而2004年底时是131.9%;台湾的银行间接金融的能量三年来不增反降,固然与银行谨慎放款、直接金融增加等有关,但更可能代表的是放款对象流失、需求不足、不敌外银竞争等。再说,银行资产、银行产值及金融服务业产值等三大指标占GDP的比率,去年第三季底的表现也完全低于2004年底二次金改四大目标宣布之际;说明“政府”推动金融改革三年,金融体系规模、效率的成长却跟不上经济成长,凸显过去三年的改革不仅无效,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社论最后说,正如胡胜正所言,金融改革必须要做;但是,再也不能是过去那套作法,必须彻底改变,而且要聆听市场的声音。过去三年,金融类股可能是台股里表现最差的族群,这段期间台股指数上涨约四成,金融类股指数却下跌逾7%,其间成因甚多,但市场不认同二次金改必是其一;相对的,国民党赢得新“国会”三分之二以上席次的主导优势后,金融类股立时大幅走升,上周激涨15%,远高于大盘涨幅,除了低档建立部位需求,也凸显对国民党主要金改方向的期待--开放金融机构西进登陆。事实上,这个方向也为专家学者、社会舆论所支持,其思维绝非将大陆市场视为唯一;而是在经济全球化下,资金跨境流动激增,金融业服务的已是全球经济活动,大陆则是全球经济活动的重心之一,禁止登陆等于自缚手脚,金融业如何打天下?这才是金融改革真正需要的。

 

 

 

 

 

[责任编辑:高斯斯]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