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恶搞市场机制 台湾通货膨胀成灾

时间:2007-11-08 10:53   来源:中国台湾网

  国际油价大涨,在各地区都造成相关物价上扬,唯独在台湾,却引燃了一场烈焰,熊熊火苗四处窜烧,愈是设法扑救,火势反而愈发不可收拾。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又该如何及时化解,已经不仅止是执政党官员的困扰,实际上成了全民共同的恐慌。

  台湾《经济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导火线当然是国际原油价格直线上升,中油与台塑绑在一起的岛内油品价格在油价浮动机制的操作下,如影随形地跟涨,引发了车辆使用者的强烈反应。近月连来几个台风,尤其10月的罗莎台风肆虐,横扫各处农作物,导致蔬果价格一时大涨,与油价连续上涨起了相乘作用,更让消费者叫苦连天。但一个暗中发酵的变化,远不如此戏剧性地,全面对家庭与餐饮业持续造成冲击,那就是国际小麦、黄豆、玉米等大宗物资价格上涨。这三个或持久或狂烈的冲击合在一起共同发难,台湾的消费者就深陷一片来自四面八方、无处可逃的通货膨胀火网中。

  在其它地区,少了台风的侵袭,物价上涨的势头不会突然如此猛烈。此外,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都对美元升值,升值较多的,可高达三成以上,因而尽管以美元计价的原油及食物价格升幅猛烈,换算成欧元等货币,就大为温和了。台湾却不如是幸运。由于近年来台湾经济成长力度大衰,台湾“中央银行”又力保偏低的汇率以维系依为命脉的出口成长,因而台币的币值比美元还低,成为超弱势货币;于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尚可忍受的油、粮价格涨幅,在台湾就被加倍放大,成为难以承受之重。

  不过,台湾还有另一与众不同之处。在一般地区,当物资进口成本上升,市场机制会大力运作,一方面透过价格机制,将消费者对此类物品的需求转移,一方面透过替代机制,增加替代品的供给,以缓和供求之间的压力,由而一面交易量下降减低生产成本,一面则压缩供应者的利润抵消价格上升的幅度。于是,当地售价不致充分而立即地反映进口成本,经过一段调整期间之后,替代效果充分呈现,这些高价物品在整个市场中所占比重都会明显减轻。

  社论指出,但台湾则不然。就油品市场而言,采取了僵化的油价浮动机制之后,这个原本联合垄断的双占市场竟然完全失去了市场机制运作的空间。即使是垄断市场,当进口成本升高时,上述两种作用都会缓和其涨价幅度;唯独在油价浮动机制下,当局的庇护保证进口成本分毫不减地反映在岛内油品售价上,中饱两个双占者的荷包。

  不仅此也,岛内的食品销售也饱受不当干扰之苦。这次蔬果价格大涨引发民怨,即有民意代表高喊“菜虫吃人!”并指陈历历有那些承销人、大批发商、黑道等菜虫剥削菜农、哄抬菜价,运销公司也与公权力勾结遂行垄断勾当。不问其指证是否属实,明显暴露时至今日岛内蔬果销售管道仍未完全自由而透明,制造许多从中图利、伤害农民与消费者这两端的机会。再从更大的角度看,台湾的农业市场长年受到极度保护,与国际市场完全隔绝,自成一摊死水,才是让农产品价格波动起伏的症结,不仅家庭主妇要付出更高代价,农民也常为谷贱伤农之类的不测风云所苦。

  因此,社论认为,这一波百价齐涨的风波,三分是全球油、粮价格齐涨之咎,七分却是人谋不臧,自取其祸。台湾固不能阻止外国价格上涨,却该反求诸己,去掉人祸的部分。目前暂时被选票考虑而强予冻结的油价,人人都知道只是一时的缓兵之计;到明年3月乃至更早之前,仍有可能变卦。除非将愚蠢而僵化的浮动机制改弦更张,让它更接近市场机制的精神,问题必将死灰复燃。

  农产品的运销管道在大批量贩店兴起之后,本已大有改善,但除非既有的陈腐批发机制也顺应自由化的潮流更加开放、更为透明,中间剥削与哄抬价格的积弊也永难根绝。倘若农产市场能整体对外大幅开放,则一切相关问题几乎都可迎刃而解。

  不过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农民靠市场保护及当局扶持勉强餬口,一旦开放,其生计将立失依恃。不止是农民,今天物价水平全面上升,当风灾损害消失之后,全年通货膨胀率仍不过2%上下,与过去动辄两位数实不可同日而语。但市井小民连2%也承受不了,因为实质薪资的增长早已停滞;如果今年景气仍然逊色,则实质薪资在这一波油、粮价格猛涨之下,很可能不增反减。社论最后感叹,台当局若多用心拼经济,少恶搞市场机制,又岂会让小通胀酿成大风波?

 

编辑:张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