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期待马团队的财政改革良方

时间:2007-12-05 10:16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反高物价,火大团要政治人物别再只拼政治不拼民生(台湾东森新闻 图)  

  国民党“总统”候选人马英九日前提出“爱台十二项建设”,做为未来经建施政蓝图的主轴,预计八年内投入4兆元;不但强调不加税、不举债,每年还能创造2,000亿至4,000亿元的财政盈余。透过公共投资带动6%以上的经济成长,八年内使人均GDP突破3万美元。台湾《经济日报》今天的社论说,此种美景令人向往,然其财源何在?是否只是画大饼?实有讨论必要。

  依据马阵营经济总设计师萧万长的解释,每年当局预算规模只要维持2.68%的成长率,而岁入成长率达到5.7%,且在两岸关系改善,当局经常费支出不变、严格管控支出等前提下,不但不必举债建设,还可创造财政剩余。此种要求当局支出成长率小于经济成长率,而税收成长率又能大于支出成长率,进而缩小支出规模、改善财政体质的说辞,固然言之成理;然这三个成长率间绝非简单数学关系,各有其复杂的决定因素,涉及财政改革、税制革新与竞争力提升等方面,也与经济景气变动密切相关。马阵营财经专家似乎对此亦了然于胸;至于如何达成,却主要建立在一些假设条件上,还欠缺具体作为的规划与论述。

  社论认为,推动公共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提升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当然不可忽视。然当社会普遍认为公共部门缺乏效率之际,当局应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经由民营化及BOT方式,鼓励民间企业多多参与投资;不但能提升资源配置与经营效率,又可纾解财政压力,实属上策;否则当局就须编预算执行。扁当局执政近八年来,公共投资几乎年年负成长,表面上对经济成长贡献有限,甚至产生拖累,却不是问题关键;倘若当局能够有效消除公共建设所面临的“市场失灵”现象,经由民营化及BOT方式鼓励民间投资,反而是件好事。然其结果却恰巧相反,由于投资环境持续恶化,种种管制过多,政策又缺乏稳定性与一致性,以致用私部门取代公部门投资的替代效果有限。而公部门又因财政困难,经常性收入已不足以支应经常性支出,更遑论公共建设之财源;举债又面临公共债务法规定的上限,造成公共投资举步维艰现象,不但短期无法经由乘数效果扩大有效需求,长期则因基础建设提供不足而拖累经济成长。关于此点,在当局之人事、教育、社福、退抚等法定义务支出持续膨胀压力下,马阵营如何拿出具体办法,严格管控支出膨胀,图谋解决,才是问题核心。

  公共投资一定产生高度生产力吗?不然,取决于配合条件。若投资计划未能进行严谨成本效益评估,事前规划不完整,招标程序不公开透明,工程执行缺乏效率,又有官商勾结钻营逐利等种种问题,则取自民间一块钱的税收,所能发挥的效益远小于一块钱。此种“政府失灵”现象如何有效矫正,如何建立一个将钱用在刀口上之评估机制,确实发挥生产力,建立“廉能政府”,让选民有信心乃是必要的条件;否则未必对全民福祉有所裨益。

  社论指出,扁上台之初,就扬言大幅撙节开支改善财政,并且成立“财政改革委员会”,积极从事税制改革、开辟财源,降低支出规模及检讨支出结构,以期达成财政收支平衡目标。然而近八年来,财政赤字依然存在,债台持续高筑,改革成效有限。其实,当前财政恶化现象,始于国民党执政时代,尤其是六年“国家建设计划”,大量举债从事建设,以及不断减税所致,只是民进党执政更变本加厉。既然当前财政大窟窿,国、民两党均有责任,而处理财政恶化问题,民进党当局似已束手无策,国民党“总统”候选人就应提出财政改革的良策,否则难以消除李、郝时代六年国建拖累财政的梦魇。

  社论最后表示,候选人提供牛肉争取选票虽理所当然,然以减税与扩大支出作为争取选票工具,其实并不道德。由于许多选民存有“财政幻觉”,对于财政恶化所造成的烂摊子,觉得不痛不痒,以致不闻不问,所处情境却如同“温水煮青蛙”,当爆发财政危机时则为时已晚。因此,负责任的政治人物,不应为近利而牺牲人民长远福祉。马团队提出税收成长为支出成长约两倍的假定,乃其美梦成真的关键;但如何公平、效率的提高税收占GDP的比率?财政改革及税制革新良方又何在?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张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