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上的华联商厦发生意外,由于警示标志被维修人员临时移走,一名女游客踏入正在维修的电梯井,径直从六楼坠落至底层,当场身亡。同一天,上海松江一居民楼电梯也发生事故,快速下降的电梯导致一名住户受伤。
就在上周,北京东三环的博瑞大厦一周内发生多起电梯下坠事故,幸而未造成重大伤亡。该电梯经过多次检修,事故原因尚不明确。
生命陨落,令人扼腕,有人受伤,虽惊醒但算万幸,无论哪一种,事故发生,都让人们的神经绷紧。中国的电梯数量在持续增长。根据中国电梯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电梯产销量约45万台,相比2010年增长幅度约23%,电梯保有量达200万台左右,是世界上电梯拥有量最大的国家。无论如何,安全问题不可小觑。
近年,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隐患和风险多被警示,比如公路、桥梁、地铁等,各地都有一些事故发生,引起巨大的关注和担忧。
毫无疑问,公共生活的安全水平总体在提升和进步。人们坐公交车,不会去担心车辆冲到河里,乘坐地铁,不必担心它会跑出轨道。这是因为,人们放心它们的质量和可靠度,对公共生活的安全环境有基本的认可度。然而事故和灾难的发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认识,在现代公共生活的图景下,人们几乎不可能回避这些基础设施来重新安排生活,因此,焦虑感很可能是普遍的。
电梯、地铁,并不只是工具和机器,公路、桥梁,也不只是冰冷的建筑。人们享受到的各种便利,本质上就是公共服务。它们依托科技进步普及于社会生活,体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一套套庞大而精密的现代化系统,成为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支撑。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设、施工、检查、维修和养护、更新以及调度、统筹等繁琐的工作,并不只是一个个流程。一些事故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往往都有微观层面的原因,机器问题、技术问题、管理问题、操作问题,但在根本上,任何事故都是与生命相关的事项,一切公共设施的诞生和存在过程都内含有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的关怀。
很多事故不是谁有意制造的,而是日常运行状态呈现出来的客观风险。事故和风险恐怕也很难做到绝对避免,但即使这样,生命个体不是灾难的必然承受者,悲剧不能被视为命中注定。但故障与事故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高度重视,及时妥善的处理,防患于未然,这是对生命的态度。
公共生活的安全感,不仅需要每个人加强意识,不仅需要各个环节把好关,更需要在根本上筑牢公共生活的安全网,以公共服务体系的严格规范和完善为生命和生活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