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卫生部获悉,为控制医疗费用,卫生部要求各地加强监测,对费用增长速度较快的疾病诊疗行为进行重点监控。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将成本和费用控制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11月1日《新京报》)。
平心而论,在就医这件事儿上,掌握着专业知识的医生,的确起着关键作用。大到治疗方案,小到每日的用药类别及其剂量多少,无不是由医生开出药方,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医成本既然完全是由医生一手决定的,那么,控制就医成本,从医生绩效入手,看来也才有望真正治本。
然而,医生虽然在医疗服务环节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就医成本其实并非全由医生这一环节决定。现实中,虽然也不乏开出“八毛药方”的医生被传为佳话。但且不说“八毛药方”并不放诸四海而皆准,即便是“八毛药方”真是特效良药,假如所在的医疗机构根本就没有这种便宜药,同类药品中,如果医院药方就“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控制就医成本的选择权,其实并不全在医生的手上。
此外,诸如缩短平均住院日,基本药物制度等控制就医成本的具体办法,也很难说有多少新意,甚至根本是此前就已用过多次的老手段。这些办法虽然曾被寄予厚望,但从施行的效果来看,也很难说是立竿见影的。现实中,因为根本的医疗机制未变,“缩短平均住院日”,乱收费的没管住,真正需要长期住院的患者,反而不得不不断办理出院入院的手续。表面看单次住院费是少了,但很难说就医成本就真的降了;至于基本药物制度,进入目录的廉价药最终却从市场上逐渐淡出,显然也不全是医生的神通广大所致。
不难看出,就医成本的形成,并不只是医生开出的那一纸药方,其背后的医疗机制与利益角逐,才是形成当下就医成本的真正根源,假如医疗体制本身不作出变化,一边要医疗机构自己去赚钱,保持经营性,另一边,却又要控制就医成本,完全相反的目标,自然令人无所适从。具体到对医生绩效的考核,“创收任务”之下究竟如何“控制就医成本”?医生们或许也期待一个更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
一言以蔽之,“控制就医成本”不只是“医生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