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舆论的监督下,“22岁团县委副书记”常骏生被停职了。这是近期继“90后女副局长”王茜、“27岁副县长”徐韬、“27岁副区长”江中咏后,又一个陨落的“火箭干部”。
干部年轻化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应当注重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而且可以破格提拔“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我们期待更多有能力、有活力的年轻人进入我们的干部队伍,冲破论资排辈枷锁,增添源头活水。可是,看到像常骏生、徐韬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火箭干部”不时出现,想到公众对年轻干部“逢提必疑”,又不禁为我们的“干部年轻化”被当作谋私工具、“破格提拔”被污名化担忧。
古语云:“将帅发于卒伍,宰相起于州部。”年轻人迟早是要登上政治舞台的,但必须要有实打实的基层工作经验。当领导干部,绝不是念念讲稿、讲讲大道理、发发指令就行的,必须知国情、知民需,要有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会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能应付得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抵挡得住五光十色的现实诱惑。而这些,绝不是别人可以传授的,必须靠自己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积累、成长。
干部年轻化的方向没有错,“火箭干部”也不是不可以有,但年轻干部的成长轨迹要规范,要经得起“曝光”。为此,组织部门要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坚持“制度选人”而不是“人选人”,让“破格提拔”经得起推敲;年轻干部也要加强内功修为,不要急着坐“火箭”,要用真才实干赢取公众的掌声与信赖。
不要让“干部年轻化”成为违规提拔的私器。从新闻报道来看,“火箭干部”一被曝光,官方回应大都是说其“很优秀”“符合选拔规定”,但从他们公开所做的事情上,又看不出优秀在哪里。再者说,为什么“特别优秀”的多是官员子女?比如徐韬,在读研究生期间经常翘课、多次重修,难道他的同学、同事都比他更差?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没有对“优秀”“特别优秀”的标准进行量化规定,对年轻干部能否“破格提拔”实际上由用人部门自行掌握,而这样的自由裁量权很容易被一些人利用,用所谓的“程序正义”掩盖实际的“用人腐败”。所以,组织部门要明确“优秀”和“特别优秀”的评定标准,并在实践中严格把关,不能空口白话,要有工作实绩支撑。
年轻干部要经得住制度与人民的检验。公众的监督是年轻干部的试金石,不管有没有家庭背景,不管是不是“火箭提拔”,人们最终想证实的,是他有与所在岗位相匹配的能力。相比较而言,出身普通家庭的年轻干部虽然被“破格提拔”的机会不多,但一旦被“破格”,都是凭真本事,不会因为公众质疑就倒下,比如焦三牛;而出身官员家庭的年轻干部,要让自己的“破格提拔”名正言顺,不仅要有真本事,更要注重程序规范,希望他们能拒绝“特殊关照”,厚积薄发,以工作实绩来回应公众的“冷眼”和“质疑”。
走得踏实,才会走得更远。没有哪个父母会让刚出生的婴儿学走路,他们会耐心地等待他抬头、翻身、坐、站,等到腿脚硬实了,才让他一步一步学着走。对年轻干部而言,基层历练是走上领导岗位之前必不可少,这是一个学习知识、累积经验的过程,如果省略或者人为缩短这个过程,无异于让还不会站的孩子学走路,这种拔苗助长对他们有害无益。
希望年轻干部能像郑板桥笔下的竹子,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以真才实干为根基,这样才能在面对困难与质疑时,“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