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教师节赶上了新学年的开始,还是新学年的开始赶上了教师节,近年来的九月前后,总是有很多关于教育和教师的话题。也看得出,这些扎堆的话题都直指“教育公平”,然而这些话题,大多只是应节的围观和问候,且是三分钟热度,后续力度不大,年复一年也没产生多少实质性的影响。
在关于首届中国贫困地区小学校长论坛的报道中,写到来自贵州赫章的校长郭昌举叹气感慨:“我们村离县城至少差20年,县城离北京又差了50年。”面对这个校长的感慨,很多人都随之感慨,并没有谁给出缩小差距的办法。
开学了,湖北麻城顺河镇3000多孩子自带课桌上学,有位送孙女报名的老爷爷甚至动情地说:“希望在活着的时候,能看到孩子们不再扛着课桌去上学。”面对这个无奈的说法,我们也只能问一句“在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的三十年,为何这样的事能在几代人身上重复发生”。
黑龙江东兴镇五一村小学西二屯下伸点教师刘效忠,三十二年中每当有学生因没钱要辍学的时候,他都主动垫交学费。他本可以选择更好的工作,却站在山村学校的三尺讲台上不离不弃。这样的教师入选央视近期寻找的“最美乡村教师”。善美,是可以肯定的,但为何三十二年来当地要让工资本就微薄的他为学生垫交学费?
广东省政府日前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表态:“努力实现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农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城镇教师平均工资水平的目标。”这个算是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的,但是地方财政收入水平的不均衡(广东的领导也曾指出“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使得“平均”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这样的表态很大程度上只能寄望于地方政府的“努力”。且年初不“表态”以让各地做好投入预算,这时才出台也实在有“应节”之意。
“教育公平”,谈了那么多年,也努力了那么多年,之所以还感慨,还围观,还议论,是因为“教育公平”并没有真正实现,连“相对的公平”都没有底气让人去信服,20年、50年的差距和落后地区的教师“生态”与感受是摆在那里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喊了很多年,之所以至今还是让人感到苍白无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投入不是一项显性投入,其收效或许是百年都未必能显现,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投入,有政绩焦虑的就更不愿意去投入。以致于还有很多地方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还是很穷,还有很多孩子的学习条件依然艰苦,还有很多教师生活条件依然艰苦。
当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的时候,他们更需要“人本”的关怀。我们不能每到这个时候,都只是应节性地围观教师群体,围观教育现状。虽然围观可能有助于推动教育公平,问候能给教育工作者一定的慰藉,但如果一些地方政府的职能继续缺位下去,发展教育的目光继续短视下去,只热衷于宣扬“吃苦耐劳”的老师,而不切实改善教育环境,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公平,那么,每年教师节那句“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将会永远那么的苍白。所谓的“强师工程”、“科教兴国”的道路也将更漫长。(谢广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