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古都河南开封最近决定将老城区改造成近20平方公里的实景人文旅游胜地,重现北宋“汴京”时期盛景。实现这一宏伟工程的前提是,十几万市民将在未来四年内从老城区搬离,仅拆迁费用就要支付至少1000亿元,而这仅仅是开封这项颇具想象力的“造城计划”的第一步。据了解,发行地方债或向银行巨额贷款,是当前开封城市大拆大建的资金来源及主要途径。(8月12日《羊城晚报》)
现实中,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大手笔”做好城建“大文章”。什么叫“大手笔”?开封举债千亿再造“汴京”,恐怕当之无愧。仅拆迁费用就要支付至少1000亿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开封一年的财政收入还不到50亿元,仅1000亿元的拆迁资金需求,就需要开封财政收入20年积累才能完成,更莫说彻底完成这一宏伟工程又需要多大一笔“天文数字”了!
作为七朝古都的开封,确实拥有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宋代文化资源,将这一资源“做大”,以打造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实现“到西安看看唐”之后,再“到开封看看宋”,这种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
但是,文化资源再丰富,心情再急切,复制“汴京”的辉煌,首先要考量自己现今的经济发展水平。无论如何,量力而行仍是城镇建设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何况当今城市的辉煌,不在于能否重现过去了一两千年的荣光,而在于现今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的强弱,尤其在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是否有了实质性的提升。如果老百姓因为复制“汴京”,而不得不大规模地搬离自己的家园,不得不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不得不面临民生利益受到挤压,再造“汴京”又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呢?
进一步说,举债千亿造“汴京”,未必就押对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宝”。据报道,在拥有优越的宋代文化资源之时,开封也拥有羞于提及、与历史声名极不相称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一度在河南“垫底”。这也是当地政府“知耻而后勇”,意欲再造“汴京”的一大动因。但问题是,再造的“汴京”再惟妙惟肖,也不过是假古建和假文物,在人造的“盛景”里能否收回天价投资,尚且不可预期,更别说担起促进经济发展的伟大使命了。在我国不少城市,以开发资源、传承文化等名义重建的仿古街、仿古城何其多哉,但不少地方初始热闹一番,很快归于沉寂,似乎在证明一点——模仿的永远不能超越真实,甚至会成为“景观垃圾”。
由此观之,开封举债千亿造“汴京”怕属于劳民伤财,很可能得不偿失,甚至可能挤压民生其他利益,很难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问一下纳税人是否答应。
在我看来,某些地方政府之所以会对“穷家底”视而不见,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罔顾民意地拍脑袋决策,大兴土木地建造古城,仍是那个颇有争议的名词在作怪——政绩。即使没有本钱也要去圈民众和国家的钱豪赌一把,建成了便风光无限,有了升官进职的资本,却把最终的风险和沉重的负担转嫁到后任者、当地民众和企业的头上,这一点必须予以挑明。否则,这个天价豪赌的“造城计划”不会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