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采购应该慎言“节约政绩”

时间:2012-07-10 08:41   来源:四川新闻网

  财政部数据显示,中国政府采购规模由2002年的1009亿元增加到2011年1.13万亿元,10年间节约资金6600多亿元。对此,民众表示不解。财政部回应称,采购节约资金是指采购金额与采购预算的差额,与采购规模扩大并不矛盾。(7月9日《人民日报》)

  有疑有问,有回有应,于公共事件探讨的程序来说,财政部算带了个好头。客观地说,在此前关于“采购规模”与“采购节约”问题的讨论上,确实有些常识性的悖谬亟待纠偏,一是采购规模大确实不等于采购浪费,约束到位的情况下,纳入公共采购的越多,越有性价比;二是公共采购不能简单等同于行政成本,如果采购内容多是民生支出,与“三公”等其实并无多少实际关联。搞清这两个逻辑,看待政府采购才能回归理性层面。

  钱多还是钱少,任何时候都不能看绝对数值。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两个判断:首先,1.13万亿元政府采购其实并不算多,而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采购范围非常宽泛,采购规模一般占GDP的15%至20%,2011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仅占当年GDP的2.4%,换言之,还有很多购买性资金在采购监管之外,这恰恰是财政阔绰的制度性隐患;其次,从预算到决算,十年来累计节约数据确实有案可稽,譬如2011年全国政府采购预算为1.29万亿元,实际采购金额1.13万亿元,节约率为12.1%。

  既然节约是事实,但为什么公众还是对这个“节约政绩”耿耿于怀呢?回答这个问题,离不开三个背景:其一,作为最该悭吝的部门,财政部只晒节约的成绩、避而不谈浪费的问题,也是一种选择性的信息不对称。在天价U盘、豪华按摩椅等事件不断触碰公共采购底线的时候,约束制度的刚性,可能比简单的数据更牵动人心;其二,节约政绩本身也当放在辩证法的视野考量,一方面说明操作有功,另一方面是不是也说明当初的预算编制过于宽泛?而在地方实践中,起码多报多编已经是预算领域中不争的事实,当此背景下,这个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空泛数字,还有几分职责上的喜感?三者,老百姓最希望看到的节约政绩是什么?是对花钱者的制衡,而不是自己说自己省了多少成本。只要制度是可以信服的,实践是谦抑谨慎的,纵使节约600亿元,也是了不起的成绩——反之,成绩就可能失之于虚妄。

  当然,公共采购还是慎言“节约政绩”为好——就像男女恋爱,老是纠结于为对方牺牲了多少多少,反倒让人怀疑相爱的真实与真诚。在纳入公共采购的内容越来越多的趋势下,与其骄矜于“节约政绩”,不如多谈谈漏洞与不足,让公共采购始终不会距离最佳性价比太远。理论上说,财政的责任,就是开源与节流,在高温津贴都要计入纳税项目的今天,“开源”已显示了财税的万般智慧,那么,“节流”的迫切性与正义性,更指向不容骄傲的责任、情理之中的义务。(马存伍)

编辑:许娜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