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国家发改委官员,谎称能帮他人搞到电煤批文并采购电煤,为此收受对方给予的办事好处费近百万元。8月8日上午,大专文化的彭刚因诈骗罪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8月8日正义网)。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我们乐见骗子被绳之以法,但同时也要反思为何骗子假冒官员何以屡屡得逞而又屡禁不止,更要反思现象背后的深层矛盾和问题。
首先,资源的过度集中、权力的畸形分配,让官员成为炙手可热的结交对象。在不少人的潜意识里,“官”代表着权力,能够帮助其实现“发财梦”,因而不少人迷信和崇拜官员,尤其是中央“大官”。因此,很多人都自作聪明地抱上了“大树”,不想错过与“大官”结识的机会,总是试图从“大官”那儿获得不菲的“回报”,以致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成为诈骗者的猎物。
其次,“官员”的能量太大。只因官员手中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和审批权力,且对这些资源和权力的监控力度和范围十分有限,官员的自由裁量权极大,为他们“权力寻租”预留了空间。有时候,当官的一句话就能让人一夜暴富,一句话就能让人官运亨通。长此以往,这样的腐败现象让有关部门公信力下降,民众只能寄希望于“潜规则”办事,这就给骗子冒充官员行骗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最后,从根本上看,骗子之所以能蒙混过关,骗得了“受害人”,和国家部委的信息公开不充分有很大关系。据了解,目前,国家各部委机关很少能够将自己的职能、机构设置和人员名单全部公布,这就导致骗子有机可乘。试想,如果全面将官员的个人信息公开的话,还会不会有人冒充呢?即使有人冒充,还会不会有人相信呢?
假冒官员是制度漏洞下的畸形产物,因此要杜绝冒充官员行骗的事情再次发生,笔者认为,一是继续加大惩治腐败力度,让公权时时刻刻在阳光下运行,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二是完善相关制度,尽可能地公开官员尤其是中央官员的信息,保证人民行使知情权。如此,则冒充官员的骗子可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