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如童话般的“穷得只剩下证书”

时间:2012-05-30 10:33   来源:新华网

  50岁的杜伟新是广东肇庆市德庆县一名普通乡村教师,17年省吃俭用,倾尽十多万元的毕生积蓄,换来200多个各种证书。杜伟新只能模糊地记起,全国性的奖项有130多个,加上其他杂牌奖,至少在200个以上。看到记者来采访,他赶紧招呼丈母娘帮忙把各种奖杯、证书从床底下拖了出来。奖杯、证书上满是灰尘。杜伟新有些心疼,用白衬衣的袖口擦了擦奖杯。岳父说,如今女婿穷得只剩下各种获奖证书了。(《广州日报》)

  这事离奇得都能编一个童话故事了。但它是真的。杜伟新是痴迷于虚荣心态而不能自拔,还是把奖状当成了精神寄托,都可看做是他的个人自由,外人没有必要去干涉他的生活。但是从公众对此事的反应看,大家还是同情的居多,慨叹的也不少。在假证书、假奖章、假名头满天飞的今天,为何还有人乐于此而不疲?这难道不值得所有人深思吗?

  在杜伟新身上发生的故事,至少表明“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试想,如果没有那么多“合法的”、拿钱就能换来的奖项,他哪里去弄那些证书啊?试想,如果没有拿钱买荣誉变成社会潮流和大众心理,哪里会有杜伟新的“传奇”?

  对于很多的奖项,今天的人们恐怕没有几个拿它们当真。也即是说,“荣誉”在不少人心目中已下降了。一方面,是“荣誉”不值钱了;另一方面,是“荣誉”真的“值钱”了。这只不过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是一张纸的反和正。

  当有了“值钱”的荣誉时,势必会造成荣誉感在公众心目中的流失。因为荣誉已经成为商品,可以随意地买和卖。几个人租个办公室、支两张桌子、刻俩橡皮图章,就能开出什么“国际”、“世界”、“全球”类的大奖来,这真的有点像童话。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童话,才会有“穷得只剩下证书”的杜伟新。

  杜伟新是值得同情的。之所以值得同情,不仅在于他的痴,更在于他的“纯”。看报道,他似乎并没有拿了这些奖去换什么东西,只是为了得奖而得奖。他也算是“发奖利益链”中一个另类吧。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很多人明知这个奖那个奖都是假的,但依然愿意花钱购买,因为他们要拿这些名头换职称、换名声、换业绩、换政绩。于是,一个只为得奖而得奖的人,就显得非常“不正常”。如果换个说法,正因为他只为得奖而得奖,所以才会“穷得只剩下证书”——他不懂得用这些东西去淘换“剩余价值”。(杨升)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