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经济交流合作 共御国际金融危机

2009-06-11 08:50     来源:SRC-423     编辑:胡珊珊

  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执政,4个月后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台湾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衰退,民间投资创下史上次高降幅,民间消费出现1961年以来首次衰退,经常性薪资与消费物价指数分别创下近30年来最大跌幅,失业率为1978年台湾当局公布失业数据以来的最高纪录。在此背景下,两岸努力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经济关系快速发展,经济交流日益畅通,经济合作如火如荼,经济前景光明广阔,为两岸特别是台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供有力支持。

  (一)两岸两会复谈取得累累硕果

  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通过海协会与海基会的3次正式商谈,两岸共达成9项协议和1项共识,主要为经济议题,极大地推动了两岸经济关系改善和两岸民众交流的便捷。

  2008年6月12日,陈云林与江丙坤分别作为两会领导人的第一次会谈在北京举行,这标志着中断9年的两会协商谈判重新开启,也标志着两会最高领导人会谈再度启幕。次日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和《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议》。这是继1993年“汪辜会谈”签署4项协议后,两会在新世纪签署的首批协议,也是两岸重启协商谈判后取得的第一批重要成果。根据这两项协议,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分别从2008年7月4日和同年7月18日起正式实施。

  2008年11月4日,第二次“陈江会谈”在台北举行,这是两会最高领导人首次在岛内进行正式会谈。当天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根据这4项协议,两岸客运包机在原有周末包机的基础上,增加航点、班次,调整为常态化包机,运载两岸货物的两岸货运直航包机也得以飞航于两岸多个航点城市之间;大陆方面开放63个港口、台湾方面开放11个港口作为直航港口,两岸船舶经许可后可从事两岸间客货直接运输;两岸邮件不再需要经第三地转包,而是通过空运或海运直航方式将邮件总包直接运送至对岸;双方同意相互通报食品安全信息,遇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即时沟通并协调处理。2008年12月15日,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启动,标志着两岸全面“三通”基本实现。

  2009年4月26日,第三次“陈江会谈”在南京举行。当日双方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等3项协议,并公布双方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事宜达成的共识。这4项议题的解决,将进一步完善两岸直接“三通”,建立两岸金融监管与货币管理合作机制,初步实现两岸双向投资,推进两岸经济往来正常化,维护两岸交往秩序和两岸同胞权益,进而为协商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创造条件。

  (二)政治互信是两岸经济关系不断取得突破的关键

  近一年来两岸经济关系取得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两岸交流中的政策障碍大量减少,其根本原因在于两岸政治互信的建立。

  是否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一直是两岸能否建立互信、重启对话的关键。1992年11月16日,大陆海协会致函台湾海基会,指出海基会在当年10月工作性商谈中 “明确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因此同意以各自口头表述的方式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并告之海协会的口头表述要点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12月3日,海基会回函,对此未表示任何异议,形成了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九二共识”。正是在两会都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同时暂不讨论一个中国政治涵义的基础上,两会成功地举行了“汪辜会谈”以及此后进行的一系列商谈,并于1998年拉开了两岸政治对话的序幕,为改善和密切两岸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1999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背弃了“一个中国”原则,严重损害了两岸政治对话的基础。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有了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什么事情都好商量。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标志着承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可分割,才使两岸双方有了共同的基础和前提,可以通过平等协商,找到解决双方政治分歧的办法,实现和平统一;如果否认一个中国原则,图谋将台湾从中国领土中分割出去,那就使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不复存在。正是因为缺乏了两岸谈判的政治基础,海协会与海基会的接触也自此中断。2000年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后,陈水扁继续从事分裂活动,否认“九二共识”,并炮制“一边一国论”,致使两岸关系更加紧张,政治僵局难以打破。2008年5月,承认“九二共识”的国民党在“大选”中击败民进党,赢得岛内执政权,两岸重新具有对话协商的政治基础,马英九并公开重申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为两岸恢复两会商谈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共产党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立场从未动摇,同时也审时度势,把握机遇,适时提出一系列推进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政策措施。在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并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基础上,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不断寻求与中国国民党交换意见、达成共识、积累互信,因此在国民党重获岛内执政权后可以立即恢复两岸协商,并取得重要成果,迈出历史性步伐。

  (三)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为台湾经济脱困注入源源活力

  在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两岸秉持“开放、双赢”的合作方向,使两岸经济关系不断取得进展,并为两岸尤其是台湾经济迎战国际金融危机提供有力支持,这一积极影响已经并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日益显现。

  其一,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拉动了岛内旅游业、餐饮业、零售业等行业的景气。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自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实施以来,截至2009年4月16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已经累计达7096个团,203211人次。台湾方面统计,今年以来大陆居民到台湾旅游观光的人数大增,4月平均每天都有4000名以上大陆游客赴台。岛内商家称“如同又发了一次消费券”。据台湾“观光局”调查,截至2009年3月底,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已为岛内带来100亿元新台币以上的直接经济利益,台湾东森新闻报导对台湾经济增长贡献度为0.5个百分点。

  其二,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为台湾民众与企业带来新的便利与商机。台湾媒体报导,“三通”后台北到北京、厦门和上海的空运时间分别节省7、8和9小时的时间,为密切两岸人员往来、改善大陆台商投资布局起到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仅直接节省的旅客旅行成本每年就在百亿元新台币以上。两岸海运直航的启动显著带动了两岸航次及装卸货量的增长。高雄港的统计显示,航行到高雄港的两岸航次,由2008年12月的38班增加到2009年3月的118班,装卸货量也是增长了3.6倍。两岸新航线的开通为两岸运输业提供新的市场,同时也为造船业、飞机制造业、机场建设及其它相关服务业带来新的商机,客观上也有利于增加岛内就业,如台湾“民航局”在两岸直航后扩大招聘财务、管理、法律等人才。

  其三,台湾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等因素诱发岛内股市大涨与景气看好。在今年4月底的第三次“陈江会谈”中,双方关于两岸将签署金融监管备忘录、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等事宜达成共识,消息一公布马上成为引爆台股大涨的导火索,台股指数自4月30日起,连续6个营业日大涨近千点(969.81点);仅从4月到5月的头一周,累计上涨1,300点,涨幅25%;自年初开始计算,更大涨43%,甚至超越大陆股市,全球涨幅最大。此次台湾股市自3月份开始好转虽然主因是外资流入引发的资金行情,但与外资看好两岸经济关系前景及相关政策的积极作用密不可分。大陆中国移动公司投资台湾远传电信、大陆中钢集团参访台湾的钢铁集团等企业界举动更令投资人引发联想。台股飙涨使股市投资人财富增加,通过提高消费增加内需,同时促使厂商增加生产也增加劳力雇用,降低失业率,有利于台湾经济景气及早复苏。(本文作者朱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 经济学博士)

  本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与我网联系。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