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特稿]两岸金融交流之四:台商融资

2009-03-05 13:30     来源:SRC-423     编辑:胡珊珊

  随着两岸经贸交流不断发展,大陆不仅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贸易伙伴,还是台商的第一大投资地。据台湾方面估算,包括以第三地名义进入大陆的台资,实际台商在大陆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占台商对外投资总额的60%以上。据大陆方面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大陆主要银行近年为大陆台资企业提供融资贷款累计有7000多亿元人民币,涉及台资企业6300多家次。

  投资大陆的台商主要有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大类融资渠道。

  第一类是债权融资方式,也是台商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债权融资方式包括综合授信,专案开发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抵押、权利质押、抵押加保证,个人委托贷款,无形资产担保贷款,票据贴现融资,金融租赁,典当融资等多种形式。具体资金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

  一是地下金融。早期到大陆投资的台商多为中小企业,其资金多为来自台湾的自有资金。因两岸长时间内无法直接通汇,后来虽然可以局部直接通汇,但很多中小型台资企业不是台资银行OBU支持对象,也不够外资银行贷款审查条件,就只能依靠地下金融度过融资难关。一般对“地下金融活动”的定义是“一切逃避税负与管制的金融活动”,或“非法定金融机构所从事的金融活动”。目前两岸地下金融汇款方式很多,其中多通过银楼、钱庄等地汇款,台商小额汇款手续费单一收费,较一般金融机构便宜,且当日即可收到,对小台商资金调度相当便利。较通行的地下金融程序是:大陆地下钱庄接到客户汇款委托后,先扣除百分之一手续费,再将收到的客户受托款项,汇往台湾或香港地下钱庄。台湾或香港地下钱庄在收到汇款后,再将这笔资金汇入一家在两岸都有生意的企业。该企业抽取手续费后,再通过大陆银行帐户,将资金汇入大陆地下钱庄。

  二是外资银行。外资银行融资审查标准高,台资中小企业多因财务不透明难以利用该渠道,台资中大企业经常采用这种解决办法。包括汇丰、花旗、荷兰及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早已在大陆展开布局,汇丰在大陆约20%的业务是以台商为服务对象。大陆实行宏观调控之初,汇丰银行就针对台商提供免受地域限制的整批授信服务,例如台商在大陆的若干家子公司不需个别在大陆进行融资,可藉由在台的母公司一次申请,达成“台湾一次购足、大陆买单提款”的金融服务,颇受台资中大企业欢迎。

  三是台资银行OBU(境外金融中心)。台资银行OBU大都以台商为主,大陆台商所占比率不低。2002年台湾当局允许岛内银行OBU及海外分支机构直接与大陆银行及其海外分支机构进行直接金融业务往来后,OBU成为台商寻求的融资渠道之一。但台资银行授信部门对台商融资审查也日趋谨慎严苛。

  四是大陆银行。一些台商在大陆是通过大陆亲戚人头办理公司登记,向大陆国有商业银行申请融资。但在大陆实施宏观调控后,该渠道日益困难,而且因为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授信决策并不完全建立在企业资信因素上,扶持地方经济、帮助国营企业脱困、发展重点产业经常是影响授信决策的重要因素,台资中小企业在这些方面处于不利位置。大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包括信用担保、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等三种具体模式。信用担保,是以政府为主导,设立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具有法人实体资格的独立担保机构〔企业法人、事业法人、社团法人〕,实行市场化公开运作,接受政府机构的监管;互助担保机构是中小企业为缓解自身贷款难而自发组建的担保机构,它以自我出资、自我服务、独立法人、自担风险、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和主要特征;商业担保机构是一般以企业、社会组织为主出资组建,以独立法人、商业化运作、以营利为目的和同时兼营投资等其他商业业务为特征,从事的中小企业直接担保业务只是其业务之一。一般而言,中小型企业通过投资担保公司的保证,再向银行取得融资,也不失一个可行的融资渠道,但对难以提供担保的项目就会很麻烦。比如,台商在大陆贷款,如果大陆银行要求不动产抵押,即使银行允许台商可提供台湾地区不动产作为担保品,在当前台湾对大陆政策下,连认证都有问题。

  为协助大陆台商解决融资难问题,大陆方面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曾安排台资企业固定资产专项配套资金,为台资企业解决30多亿元人民币的资金需求。此外,大陆的银行对台资企业的贷款融资一直给予积极的支持。2005年9月7日,国台办与国家开发银行在北京签署《关于支持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宣布将在5年内对台商释出300亿元人民币开发性贷款,解决台商在大陆融资渠道不足的问题。12月,公布了《台资企业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暂行办法》。随后中国农业银行厦门分行与厦门台资企业协会签约,提供厦门台企三年人民币300亿元贷款。2006年7月10日,国台办与华夏银行在北京签署《支持台资企业发展合作协议》,华夏银行承诺未来五年将提供台商人民币200亿元融资额度。随后,华夏银行南京、上海、福州、苏州等分支行代表也分别与12家台资企业代表签署授信协议。根据国台办公布的《国台办与华夏银行共同推动台资企业授信业务操作流程》,华夏银行承诺将在实际操作与审批程序上,优先处理台商贷款申请案件。华夏银行提供的五年200亿元融资额度,主要将用于台资企业大型建设项目的配套流动资金贷款、中小型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短期资金贷款、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中长期贷款,以及企业与农民到大陆投资的农业贷款项目。与国家开发银行提供台商300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相比,台商普遍认为这次通过比较商业化且有做中小型贷款的华夏银行放款,效果更好,对中小企业台商会有帮助。第一批签约的台商包括高科技业、加工业、服装业,遍及各行各业、有大有小。华夏银行也根据各家业者需求,给予短期或中长期贷款,贷款利率和一般商业银行同一水平。2008年12月,国台办主任王毅在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宣布,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开发银行等大型银行,将提供给台商1300亿元的新增贷款,以协助中小企业渡过本次金融海啸的袭击。

  第二类是股权融资方式,具体可分为在大陆股市上市、返台上市及香港股市上市。企业股票上市的最主要目的在筹集资金,供营运使用。至于要在哪里上市,则要看当地金融市场所提供的便利性、自由度与成本高低。从两岸三地的资本市场来看,香港的金融部门最完善,法令与配套及资金自由度都最高,再加上与大陆建立“更紧密经济伙伴关系(CEPA)”,香港资本市场将成为台商筹资的重要渠道。但在香港上市的成本较高,且香港股市没有涨跌幅限制,企业上市的风险较大。从上市成本来看,台湾、大陆股市相较于香港股市较低。从上市基本条件看,大陆股市在资金、盈利要求上较台湾、香港为高。若论市场成交金额、周转率与本益比,平均来看台湾股市有一定优势。

  一是大陆上市。2001年底大陆允许包括台资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在大陆发行A股并上市。2003年浙江国祥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在大陆A股上市的台资企业,也使在大陆股市融资成为台商又一重要的融资渠道。然而在大陆上市并不容易,甚至有筹备多年的台商企业临到上市前功亏一篑。为逃避大陆的营业所得税,一些台商过去习惯做两本帐,一旦准备上市,这些过去的“黑资料”都会成为公司上市难以解决的问题。除了财务不够透明,企业的布局形式也是上市中的问题。很多台资企业在大陆各省都设有分公司,究竟该由哪家分公司代表上市形成极大问题,大陆至今也未有允许控股公司上市的先例。再者,证监会对母公司与旗下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往来金额占整体营收比重有极严格的限制,不少台商企业都是因为过不了这关而无法上市。等到审查全数通过后,台商还得将合资的公司体制改成股份有限公司。根据证监会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中,半数以上必须是居住在大陆当地的法人,一些拥有绝对多数股权的台商,在这个阶段常会因为不愿释出股权给其他大陆企业而决定中止上市计划。

  二是返台上市。台商回台上市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其一,借壳上市(柜),利用收购已上市(柜)公司股权,达到上市(柜)目的,例如顶新集团以巨资收购味全,顶新集团间接成为台股上市公司;其二,以台湾母公司直接申请上市(柜),大陆或海外子公司再以独立公司名义在海外上市,例如灿坤公司在台上市后又在深圳B股挂牌上市;其三,发行台湾存托凭证(Taiwan Depository Receipt,简称TDR),已有美德医疗、福雷电、泰金宝、东亚科技与万宇科等五档TDR上市挂牌。但台湾主管机关规定,台商必须在其认可的证交所(不包括香港、深圳与上海等证交所)挂牌,才能申请发行TDR,同时台商发行TDR所募集资金必须全数留在台湾,不得汇出;其四,回台投资控股公司并申请上市,但上市后仍会面对台湾主管机关对投资大陆的限制;其五,回台设立营运总部,并以营运总部申请上市,存在的问题是,营运总部设立标准过高、在台设立营运总部上市后赴大陆投资会受到限制、台湾当局禁止在台募集资金汇往大陆。但由于台湾当局的政策性障碍,台商返台上市并不积极。另外,在回台上市的资格门槛上,不仅提出在台设立营运总部的严格条件,还附加了三类不适合回台上市的台商,排除掉以下三类台商:上市上柜公司的子公司、上市上柜公司股东个人投资,及已在台湾以外上市但在台无上市母公司。总的来说,台湾上市门槛高、管理部门查税紧、自身规模不够大、缺乏有关配套措施和限制过多等因素令多数台商无意返台上市。

  三是香港上市。台资企业在香港上市有几个好处:第一,香港资本市场很健全,在香港上市的企业透明度最高,对台资企业国际化的帮助很大。第二,香港资金进出大陆或台湾都没有任何限制,尤其在大陆与香港签署CEPA后,香港资金通过香港银行进入大陆更为方便。第三,香港股市规模大,流动性好,企业融资方便。第四,香港股市本益比高,对于上市企业募集资金的帮助很大。另外,香港行政效率也比较突出。香港推动国际化极具成效,不论申请上市条件及程序,或是外汇管制及募资用途的审查及管理,乃至律师、会计师及通路平台等周边条件的配合度,香港都比台湾领先。大陆台商赴香港上市的趋势明显,到2004年6月底,香港上市公司中有台资背景的企业共26家,其中主板18家,创业板8家。香港上市台资企业中市值最高的是宝成集团转投资的裕元工业,市值超过300亿港元;第二名与第三名分别是康师傅控股与冠捷科技,市值分别约为100亿港元与77亿港元。 (本文作者朱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 经济学博士)

 

  本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与我网联系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