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以来,对于宏观经济能否持续回暖的争论不绝于耳。不仅在于市场对4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充满期待,更重要的是4月份也是二季度的开端,开局是否符合预期,将关乎“一季度经济触底,二三季度显著回升”的判断是否准确。从近期披露的4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来看,物价指数、进出口等基本符合预期,但在微观的企业资金链、发电量等方面,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夯实。
正如预期一样,上半年物价指数同比还会出现下滑。数据显示,4月份PPI同比下降6.6%,降幅较上月增加0.6个百分点。表明内需的复苏尚不足以完全消化过剩的产能。加之去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同比基数较高也导致了PPI的大幅回落。4月份CPI同比下降1.5%,较上月降幅增加了0.3个百分点。预计在翘尾效应逐步消失之后,CPI今后会逐步回升至零增长或正值的水平。
信贷投放方面,则基本回到了正常的轨道。继一季度4.58万亿元的天量之后,4月份的5918亿元,相对而言较接近真实需求水平。在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增加的4446亿元贷款中,票据融资占比不足三成,较一季度下降了约一半。这表明,更多的信贷资源流入了实体经济。我们判断,未来几个月,在中央财政拨款支持的基建项目陆续启动的背景下,信贷投放还会保持稳定,其撬动的民间投资也会增多,实体经济对于贷款的真实需求将会得以体现。
进出口方面,同比降幅进一步收窄。海关统计显示,4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707.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2.8%,降幅比今年一季度累计同比降幅减少1.9个百分点。如果按照工作日平均计算,今年4月份与3月份环比进出口值增长10.4%,其中出口增长6.9%,进口增长15.1%。累计贸易顺差754.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2.4%,净增加184.5亿美元。
不难看出,宏观层面的数据基本确认了二季度的经济开局良好,但也不容忽视一些微观层面的问题。
一是4月份发电量同比大幅下滑。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统计数据,4月份全国发电量同比减少3.55%。不仅发电量较3月份减少119.66亿千瓦时,同比降幅也较3月份增加了2.84个百分点。一直以来,发电量都被看作宏观经济的重要先行指标。3月份的数据显示,发电量已有企稳迹象,但4月份却急转而下,除了可部分由上游重工业的去库存化及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解释外,恐怕实体经济的需求并未显著回升,以及企业产能的闲置或开工不足也密不可分。
二是企业资金链趋紧的局面并未有效改善。央行数据显示,2009年4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7.82万亿元,同比增长17.48%,比上月末高0.47个百分点。表面来看,似乎形势一片大好,但M1仅比3月份增加不足1700亿元,增量较上月减少超过8000亿元。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并不太乐观,资金链仍然十分紧张。如果上述趋势持续下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恐怕难以有起色,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力度也会有所削弱。
基于上述判断,我们认为二季度宏观经济将显著好于一季度,但实体经济的回暖能否持续,还要依赖于微观主体的企业经营状况的实际改善。如果在保增长的过程中,能够夯实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即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盈利预期,那么8%的经济增长目标就一定能实现。(陈波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