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中国不能依赖货币政策抑制通胀

2009-05-18 10:49     来源:     编辑:肖燕
  5月12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称,美国合适的通货膨胀率应当在2%附近,而现在只有0.6%。看来,大宗商品价格还会有一段涨幅,尽管它现在已经开始短暂的调整。而本周的一大看点,可能也在向世人强调着世界不希望通缩的看法。

    当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已经被用到尽头时,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市场重点关注,而在北京时间2009年5月7日深夜,我们终于看到了欧洲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的大动作。这天,欧元再次减息25个基点,更引人关注的是,欧洲央行决定通过收购600亿以欧元计价的债券资产,向市场注入货币。用收购债券的方式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在欧洲央行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当然,量化宽松政策还不止是收购债券,欧洲央行同时延长了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期限。按理说,欧元区如此大力度地投放货币,势必让市场产生欧元应当贬值的预期,但市场的实际表现却出人预料。欧元兑美元只是在欧洲央行公布政策的一瞬间做了一个小幅的下跌动作,而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解释此次货币政策的新闻发布会尚未结束,欧元已经再拾升势。

    之所以要关注欧元与美国汇率的走势,是因为它对中国宏观经济和股市走向的影响非同小可。首先,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方向关系到中国通胀的变化,如果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暴涨,国内一定会发生比较严重的通胀。这样的通胀对中国而言,属于输入性通胀,只能依赖美国的货币紧缩加以治理,而中国货币政策对这样的通胀基本无效。其次,股市会因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而同时上涨。原因是,资源类、银行类、地产类等通胀受益股或具有保值功能的股票,在全球任何一个股市中都有着巨大的权重,所以只要这类股票上涨,股价指数就会上涨,尽管资源和能源消耗型的工业类股票会下跌。

    再来看美元与欧元汇率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如果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是希望欧元贬值,那美元就会相对于欧元升值;美元升值势必压低以美元计价并结算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如此通胀就不会发生。但如果相反,欧洲的货币政策无法迫使欧元贬值,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概率会非常高。事实已证明了上述判断。5月7日,欧洲央行货币政策公布之后,美元下跌抵抗失败,5月9日形成破位下跌走势;与此同时,国际石油价格开始放量上冲60美元;从5月1日到5月9日,期间六个交易日,商品价格指数(CRB)居然收出六连阳,形成极为明确的上涨突破势态,尽管它现在需要进行短暂的调整。

    当然,股市更是提前预期了这样的市况,本轮上涨中,资源类股票涨幅最大。数个月来,我在电视评论等场合,一直都在关注此事,而目前市场走势已经明确。尽管,通胀受益概念股已经有了相当的涨幅,但我依然认为,那远不是顶。

    有些经济学家会告诉我们,当全球都在经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时,大宗商品价格不会出现暴涨状况,因为这时的需求很低。不过,这种正常判断放在非常时期,很可能是错的。必须看到,今天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绝非需求因素所致,主要是因为货币因素、大宗商品的计价与结算货币……美元贬值所致。

    从总体情况看,恶性输入性通胀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如果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引起股市疯狂,那一定应该是一轮短命行情,是“短多长空”的市况,投资者应当随时做好逃跑的准备。另外,比通胀更值得担心的是中国央行应对通胀的行为。如果中国央行不顾一切地运用各种工具紧缩货币,抑制这样的输入性通胀,那势必将给中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为,价格上涨是美元贬值造成的,而非人民币投放过多所致,所以“人家生病我们吃药”,结果会导致中国经济“滞胀”,即便如此,国际市场价格该涨还得涨,不会起到实质性的抑制作用。肯定地讲,应对这样的通胀,中国只能利用自己特有的优势手段——对价格实施行政性干预,而绝不可以依赖货币政策。(特约撰稿人 钮文新)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