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人民币国际化:一个内外兼修的长期过程

2009-05-18 10:25     来源:文汇报     编辑:肖燕
  在近日的2009陆家嘴论坛“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人民币的角色”分会场上,中外经济学家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专家认为,短期内这个目标不容易实现,需要较长时间。

    潘英丽:“国际化”需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短期内可能性还不大。一是中国经济还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比如说消费比例过低,投资比例过高,投资比例过高必然造成产能过剩,对外部市场有过多依赖。中国经济转型,就要使消费占到总需求的三分之二,建立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同时,高新技术、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要有较大提高,不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伤害。所以,人民币国际化一定是建立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一个规模巨大、流动性良好、具有成长性的资本市场,美国具有这样的条件,而欧洲其实还不具备。比如欧元区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一个统一的资本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难以给全球的央行作外汇储备投资,所以,在这一次危机当中,欧元就像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一样起伏较大。

    人民币若要成为全世界人们愿意持有,乃至作为国际储备的货币,在制度方面也需要有比较大的推进。经济转型、资本市场和制度建设这三个方面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内外兼修的过程。

    魏尚进:资本项开放未必是现阶段首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学与经济学教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魏尚进表示,理论上说,资本账户开放可以使某一个国家或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但实证研究很难找到资本账户开放促进经济较快发展的有力证据。从这个角度出发,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不一定是货币国际化的很重要的先决条件。国际货币对外部资本的波动冲击敏感度加大。比如中国的资本,现在是半开放,相对偏重于对外商投资(FDI)的开放。很多国家资本开放之所以出现不太理想的情况,主要是在非FDI开放方面过于着急。资本项开放,需要国内金融监管的水平、力度、质量得到提高。现阶段中国有很多改革需要做,因此,资本项开放未必是首选。

    麦金农:保持相对稳定的汇率很有必要

    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系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建议,人民币与美元实行稳定汇率,不仅有利于中国出口,也有利于美国经济稳定。

    他说,中国首先要考虑汇率。中国长期实行固定汇率,于是美国经济学家还有政治家开始声称“中国操纵货币,旨在获得贸易顺差”。他们对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麦金农认为,一个国家货币升值并不一定就会减少顺差,而且升值以后会带来一种混乱:很多热钱都涌入了中国,中国央行看到人民币单边升值必须进行大幅干预,不得不买入美元,这样造成大量外汇储备,然后又不得不冻结这些货币,发了很多债券,并提高中国商业银行储备金率。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贸易顺差仍然在攀升。

    麦金农说,去年夏天国际金融危机进入第三个阶段,美元在外汇市场上对英镑、法郎、欧元、加拿大元均大幅升值。到了7月,中国央行抓住了这一机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现在热钱已不再涌入,甚至有一些私营资本流出中国。外汇储备也停止较快攀升,央行可以在国内投放更多信贷。这对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意义非凡。

    如果中国和美国两大经济体把汇率固定,就像一个锚一样,可以使经济稳定,也可以遏制其它货币相应贬值的步伐。人民币国际化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还是很有必要的。 (记者陈韶旭 唐玮婕)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