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快讯  >   正文

“儒学与海峡两岸文化根基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8年01月24日 12:22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四、关于儒学内涵与特性问题

  两岸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儒”的特质及思想根源,朱熹宇宙图象中人与物的关系,从生命学问看中国哲学特性及发展,经典新读与孔子思想再认识等问题。

  北京大学陈来教授的论文《儒服、儒行、儒效》,深入论述“儒”的特质及思想根源。说明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儒家为恢复周代礼乐制度和文化秩序提出恢复古礼及冠服问题,但孔子在世没有儒服定制,因他主张儒者特性在于德行而不在冠服,而孔子死后其弟子以孔子衣冠为儒士标志就产生了儒服问题,以孔子冠服为模本的儒服开始流行。认为儒行是以“儒”为题的德行论体系,《儒行》篇列举的十六种行为举止统括了儒者未出仕、出仕、不仕状态下的德行,这些是孔子以来儒家主张践行的德行,可看做“仁”的不同实践侧面,完整体现儒家德行论核心重点。指出战国时期儒家与各家尤其墨家进行辩论,儒墨之争是当时最为人知的学派争论。论述何谓大儒、小儒、雅儒、俗儒,指出其为人和社会功能的区别主要在于代表不同政治主张、政治能力、政治功效,特别说明君主任用俗人则国亡,任用俗儒则国存,任用雅儒则国安,任用大儒则诸侯臣服,即不同的儒有不同治国效果,这就是儒效。

  复旦大学林宏星教授的论文《取之有时与用之有节——朱熹宇宙图象中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论述人与自然和谐的命题让人们关注生态危机问题,因而开发生态哲学理念越发重要。朱熹关于人与自然观念表达了儒家正德、利用、厚生基本原则。包括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整体,但人为万物之灵,不鼓励人对自然任意征伐利用,而应在正德基础上承担责任与义务;天地以生物为本质,天地生物之心是仁,天人之间是价值关联,天之春夏秋冬,地之金木水火,人之仁义礼智,皆可相配会通于生生不息的生机上;人与自然万物和谐,需要人的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作保证,即人以以利物、生物、成物为出发点,把天地生生大德作为处物之道与行为准则,使万物各尽性命、各遂其生,并取之以时,用之有节。

  台湾大学杨祖汉教授的论文《从生命的学问论中国哲学的特性及其发展》,论述当代新儒学是生命学问,中国儒释道是生命哲学。儒学道德实践最明显的是求仁。孔子所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涉及一切人,构成伦常关系,都是孔子要成就的对象,亦即成就对方自己则若无其事,这便是天覆地载,而不是由我定标准改造对方,可见圣人生命的全蕴。从忠恕之道实践可了解圣人成就、教化、对待别人方式。道家虚己待人,去甚、去奢、去泰,恢复生命自然,体现天覆地载。佛学认为佛即众生,众生即佛,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表现天覆地载精神。儒释道的理想圆满人格表现,丰富了哲学意义。心是生命活动主体,性是心活动根据。尽心活动能见到人真正本性。唯有显发生命智慧才见到真理,真理离开人的生命实践则无从谈起。儒释道都以体现最高境界生命为目的,故而儒释道学问特质是“生命的学问”及“心性之学”,掌握此特质才能对中国哲学有相应理解。

 

  曲阜师大孔子文化学院杨朝明教授的论文《经典新读与孔子思想再认识》,论述长期以来疑古思潮造成中国上古文化空白,使正确解读儒家经典受到严重影响,如对《论语》“学而时习之”和《礼运.大同》学说理解都未必正确,对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存在误解。这就遮掩了孔子思想智慧之光,使人们对继承传统文化心存疑虑,不少人将问题推诿于孔子儒学。孔子希望社会仁爱、和谐、有序,其政治理想是社会大同、王道大行,而不是复古或倒退到原始时代;他向往人人修身,仁敬慈孝,诚信无欺,而非严格上下等级。他对君主修为要求很高,希望为万民做表率,绝非愚民政策。我们应纠正以往偏失,将孔子思想融会贯通,在对待对儒学与传统文化态度上做到冷静与理性。。(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史所所长 娄杰教授   本网有删节)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