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儒学在大陆发展问题
与会专家学者探讨清代汉学家惠栋的中和思想,从清末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及困境,新中国建立后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正确评价孔子儒学关系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重建,儒家乐教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等问题。
中国社科院汪学群研究员的论文《惠栋中和思想要论》,论述清代汉学家惠栋的中和思想,包括以《周易》爻位论中和,二五爻为中,相应为和;天地人之间中和,中夏中冬为两中,中春中秋为两和,把握自然中和有利于生产生活;心性修养上以未发已发论中和;礼恰如其分是为中,乐为礼润色是为和;建国治国尚中和,帝王修身治国要中和,不中和就没有所为和王道之治。中和是潜在的存在,把它变为实践需要人为努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左玉河研究员的论文《从尊孔到排孔: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及困境》,论述儒家思想核心纲常伦理是典型封建人伦关系,儒家将家族人伦关系政治化,提出忠孝合一、家国合一、道德教化思想,认为治理国家靠统治者道德教化和自身道德修养。晚清时包括西方传教士,康有为等维新派,西学中产生的知识阶层,严厉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使儒家纲常名教包括儒家天道观、天人观、义利观、本末观、社会伦理观、民族国家观等受到空前冲击,儒学逐渐失去独尊地位而陷入空前困境。五四时激烈反孔是清末排孔的继续和发展,新文化运动传播民权平等思想,蔑视封建纲常伦理,削弱它意识形态地位,使中国文明结构核心发生变化。
中国社科院郑大华研究员的论文《新中国建立后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初探》,主要论述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梁漱溟在建国后“吸取、利用、儒化”马克思主义问题。“吸取”是接受马克思主义个别观点,修正自己以前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等错误认识,“利用”是“借取”马克思主义个别观点说明自己思想,“儒化”是用本人思想诠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著作。1949年后第一代现代新儒家大都留在大陆,他们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大至是放弃新儒学思想,改信马克思主义,或坚持新儒学思想,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或坚持新儒学基本思想,接受过马克思主义影响,儒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反省1949年后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可为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提供有益经验教训。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宋立林先生的论文《微孔子,我们将“无家可归”》,认为讨论中国思想文化绕不开孔子,这事关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家园重建。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文化生活发生危机,人类文明面临严峻挑战,引起国人普遍关注。倒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88年巴黎宣言中提出:人类在21世纪生存必须回到孔子那里寻找智慧。90年以来读经运动从台湾蔓延到大陆,国学骤然升温,祭孔规格越来越高。中共十七大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上日程,这会推动传统文化复兴和中华新文化建设。儒学自汉代“独尊”后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但儒学并非等同传统文化。孔子思想特点和价值所决定他是圣人。儒学特质带有人文教化和宗教性特征,以六经为依托进行社会教化,以实现政治有序与社会和谐。肯定儒学思想宗教性不意味着可重建儒教。
北京行政学院副教授鄯爱红的论文《儒家乐教思想与和谐社会》,对儒家乐教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提出如下看法:儒家乐教不是单纯艺术教育,而是人格教育和政治教育,儒家将乐教看作是促进人格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重要途径;儒家为发挥乐的教化作用,对乐有选择和限定,认为并非所有的乐都有积极教育意义,只有内容与形式都符合“和”的精神“德音”,才能对培养和谐人格、调节人际关系、实现天人和谐发挥积极功能;继承和发扬儒家乐教思想精华,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乐教,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 责任编辑:李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