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互动中的学习与调适
政党的学习及调适是政党互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政党政治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所谓的政党学习能力系指某一政党对同一系统中其他政党行之有效的动员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行深入反思,并以此为依据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论述以增强对选民吸引力的活动。在竞争性选举中政党之间相互学习和影响的情况非常普遍,台湾社会的两个主要政党就是如此。国民党提名方式的调整从过程到结果上看都是参考了民进党的经验,而民进党对基层经营的加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取自国民党的经验。如果仔细比较起来会发现台湾的两个政党在政党运作模式和公共政策等方面均有从对方学习经验以改造自己的政党体质以增加政党生存能力的情形。政党的学习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自身行为模式调适的能力是政党能否维持并不断扩大生存空间的关键,学习与行为调整是政党互动中政党在遭受外部压力时的自然反应,反映出政党对环境适应的基本能力。
在政党互动的过程中,对政治动员最为有效的行为模式最容易受到模仿,而政治论述和意识形态则较有相对的独立性,只有在持续的冲击之下才会有所调整。台湾两个主要政党中很多行为都有趋同的情形,例如竞争团队的年轻化在国民党和民进党内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大量的青年人进入竞选团队,利用各种新出现的传播形式展开政治动员。一般来说某个政党的行为只要在选举动员中表现出较高的效率,其他政党很快就会进行吸收改造并加以运用。2008年以后国民党在选举中逐渐注意到议题营造的重要性,即重视“空军”的力量,应该也是在反思之后对选举风格进行改革的结果。
相对而言,政治论述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发展变化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以及在较为明显的外部压力下才能实现。一般来说政治论述的调整大都是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政党意识形态的传统被打破,在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甚至互相接近、互相渗透的情况下,强调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往往很难吸引民众。这就使政党不得不寻找新的途径来动员民众,赢得支持。执政党要想保证自己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对自己的意识形态做出调整。③这意味着政党政治论述的调整往往会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是一旦调整展开,则是属于较为根本性的调整,对政党未来发展会产生长期的影响。
政党之间的竞争是政治系统内各个政党对自身进行适应性调整的直接动力。民进党动员方式的改革以及效率提高必然会引起国民党的生存危机,从而压迫国民党加强学习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进行应对。2000年国民党下台后进行的党组织改革,压缩了庞大的党工系统,同时在动员模式、提名方式以及基层经营方面均进行了调整。马英九出任党主席后,开始系统改造国民党的组织以及文化结构,目标在于使国民党适应高度竞争性的政治情境,也就是说要将国民党改造成一个“选举机器”。这种调整无疑是民进党政治版图扩张压力下的结果。2008年选举中国民党体现了空前的团结,成功替代民进党成为执政党,事实上是上述压力下危机感与紧迫感的集中爆发。2008年民进党下台以后不断加强基层服务的力度,同时与大陆的经济交流也在逐渐展开,这些都是在国民党的压力下进行的适应性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说,台湾两个主要政党事实上构成了互为镜像的关系,彼此均从对方观照自己并以对方来定义自己的存在。
不过在政党互动的过程中各个政党表现出来的调整能力是不同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党内部的改革都是困难重重。概括起来说政党能否实现自身的改革以适应形势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内部利益分配结构及其强固性。政党政治核心内容是利益和资源的分配。一般来说制度化程度越高、生存时间越久的政党,内部越容易形成利益分配格局固化的情形。一旦政党的结构调整触及到这些固化的利益分配结构时,就会遭到很大的阻力。国民党在2000年以后撤裁党工时遇到的阻力非常大,就是如此原因使然,这些党工长期服务于国民党,其生活的主要内容均与党务活动密切相关,一旦脱离党务系统,从情感和利益上均难以接受。二是政党生存所遭遇到的危机程度。一般来说,在遭遇到较为严重的危机时,利益结构中的行为者可能为了长期的利益被迫放弃若干短期利益,但是一旦危机过去,传统的行为模式又会回潮,消解此前改革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政党政治中经常看到的情形是,一个政党在某些方面虽然想进行适应性调整,但是改革却无法向前推展。马英九在对国民党进行改革所遭遇的阻力已经有目共睹,蔡英文在2008年以后对民进党进行改革时也有同样的遭遇,在如何与陈水扁切割以及如何实现世代交替的问题上屡屡碰壁。在外界压力下进行调整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党适应性调整能否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党未来的基本生存状态。学习能力弱的政党显然没有办法适应形势的发展,最后自然免不了消亡的下场。
[ 责任编辑: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