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台湾频道  >   观点评论  >   正文

陈星:台湾政党恶斗影响两岸关系

2014年10月10日 15:09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陈星在《中国评论》月刊9月号发表专文《台湾政党互动与两岸关系》,作者认为:长期以来台湾政党互动中已经形成了区隔重于融合的传统,而且社会分歧的分布状态也支持双峰对峙的政党政治格局。所以台湾社会的政党区隔作为一种动员边界会长期存在,所谓的“社会融合”也往往是为强化这种区隔服务的,例如民进党所鼓吹的“台湾命运共同体”,事实上是要求台湾民众统一思想对抗大陆,当然这其中也隐含着要求国民党在政治诉求方面全面向民进党靠拢的预设。“故而可以说,在目前的政治情势及两岸关系情势下,除非两岸关系或者台湾政党政治有重大的结构性改变,否则这种重区隔、轻融合的政党政治生态短期内不可能消除,政党恶斗也会持续下去。”文章内容如下:

  政党政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政党之间的互动。一个社会的政党互动模式往往决定了政党政治的基本样态。新的政党势力的兴起一般会挤压其它政党的生存空间,从而引起连锁反应,使其它政党调整自己的政策以挽回颓势,并力图达到新的平衡。两岸关系中政党是两岸互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两岸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政党互动是两岸互动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两岸关系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对岛内两个主要政党国民党与民进党的互动关系进行描述,并对两岸关系中的政党互动对岛内政党互动模式的影响进行简单分析。

   台湾政党的区隔与竞争

  政党之间的竞争往往以相互区隔为基础,并以此划定政治动员的边界。不同的政党通过与其它政党的区隔取得特定选民群体的支持,以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台湾社会两个主要政党之间的竞争大致也是按照这种方式展开,国民党与民进党之间的区隔成为政党竞争的重要形式。 

  从世界范围内看,以不同阶级和阶层代言人形象出现成为政党区隔的重要形式,这种情形在贫富差距悬殊并且社会矛盾激化的国家和地区往往较为明显。不过在台湾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一直被控制在相对较小的水准上,所以台湾社会阶级分化及阶级矛盾并不突出。2010年台湾的吉尼系数为0.342,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准,也就是说贫富差距相对来说并不悬殊。一直以来台湾社会的阶级议题基本处于默默无闻的边缘地带,很少进入政治动员的视野。2010年前后阶级议题开始成为台湾社会政治动员的新议题,这些议题主要由民进党提出,并和两岸议题相联结,主要目的在于将“贫富分化加剧”归因于两岸关系交流“图利财团”。在这个意义上说所谓“阶级议题”其实带有炒作的成分,也可以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假议题。事实上,在台湾因为长期以来贫富悬殊问题并不突出,阶级议题的动员效果并不明显。

  台湾社会政党区隔表现比较典型者是以族群身份进行区隔。族群身份区隔在国民党威权统治时期长期存在,主要表现为“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区隔。出现这种区隔的根源在于国民党威权统治时期外省人长期垄断资源支配权,本省人长期处于受压制的状态,因而产生疏离感和排斥感。省籍族群区隔在台湾政党政治中长期存在,到民进党执政时期发展到顶峰,由此衍生出的“爱台湾VS不爱台湾”的二元论述在台湾大行其道,族群区隔演变成为政治动员的主要工具,撕裂了台湾社会,也遭到了诸多诟病。民进党下台后,虽然仍有将族群区隔作为主要政治动员工具加以利用者,但是由于该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大,族群区隔已很难堂而皇之地公开摆上台面。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族群区隔在台湾政党政治中已经不存在,在经历了族群区隔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以后,族群区隔已经成为政党政治中根深蒂固的心理存在,现在民进党的政治动员虽然舍弃了族群区隔之名,但是族群区隔的思维仍然随处可见。

  统“独”认同的差异成为台湾政党区隔的另外一个重要符号。统“独”区隔是两岸关系问题在台湾内部的反映,在政党政治中虽然也有体现,但主要还是存在于普遍性的社会认知中。台湾社会的两个主要政党在统“独”立场上区隔并不是简单据于“非统即独”二元光谱的两端。相比较而言民进党的“台独”诉求较为明确,但是国民党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则比较模糊和暧昧,马英九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就是一个典型个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国民党传统的两岸诉求应该是“国家统一”,当年的“反攻大陆”诉求就是最为典型的表现。 

  不过,在近年来国民党“本土化”改革以及民进党“主体性意识”诉求的压力下,国民党已经没有了当年跃马中原的豪气,但在两岸诉求上又必须与民进党相区隔,两岸政策就变得日益模糊和易变。所以现在台湾岛内政党政治格局中就出现了民进党“台独”诉求清晰但国民党却不敢清楚表达统一诉求的局面,国民党的这种模糊性也是导致其在政党竞争中不断挨打的重要原因。

  需要提及的是,台湾岛内政党在竞争中形成的区隔界限并不是孤立的,诸多区隔界限往往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民进党的“台独”立场与“本土化”以及省籍族群符号有时是可以通用的,甚至可以彼此互相替代。在两岸关系诉求中,所谓“台湾前途由2300万人决定”的诉求与“本土意识”及“主体性意识”诉求基本上就是硬币的两面;所谓的“阶级议题”不过是省籍区隔的延伸和扩展,而且阶级议题与两岸议题也密切相关,在民进党的阶级诉求中,大陆一直是和国民党联结在一起的。在该党的话语体系中,正是两岸交流的快速发展以及两岸合作的扩大,才使岛内的阶级分化不断扩大。类似的逻辑在族群区隔中随处可见,这里不再赘述。

  比较而言在设置政党区隔界限方面民进党较具主动性,台湾政党政治中一系列的区隔界限都是由民进党提出并加以系统化,而国民党在这方面则比较被动。易言之,在政治区隔的建构方面明显民进党处于攻势的位置而国民党处于守势,而且是消极防守。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台湾社会发展变迁的轨迹有关,国民党在台湾政治变迁过程中逐渐由一个革命党变成了选举型政党,但是在政党诉求方面却迟迟无法进行系统更新,统一的诉求在民进党“台独”话语霸权的压制下已经不敢再提,但又提不出新的愿景和可以长期指导国民党实践活动的政治论述,因此在政党诉求方面显得消极和被动。

  政党区隔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治动员的界限,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政党区隔的设定主要考量的是其有效性,而不会考虑到其道德性,除非道德性影响到了有效性。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政党区隔设置的道德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社会的政治文化以及对道德标准的认知所决定的。台湾社会经常出现的“只问蓝绿、不问是非”对民进党不顾道德形象采取强力冲撞的政策其实是一种变相的鼓励,同样的道理,基本支持群众的无条件支持也是当年民进党进行族群区隔和撕裂性动员的主要动力来源。

互动社区
热帖| 博文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