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台湾频道  >   观点评论  >   正文

扭转台湾人口负增长的最后机会

2014年10月09日 16:11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台当局“行政院”日前提出抢救人口负成长的四项对策,包括扩大幼童免学费、提高妇女劳参率至53%、年金改革延后退休年龄及揽才留才等四项措施。台湾《工商时报》6日社论说,这四项对策皆非治本之策,在关键时刻而不提治本之策,将错失扭转人口危机的最后机会,我们深感忧心。

  亚当斯密于国富论谈及人口问题时曾表示:“充足的劳动报酬,既是财富增加的结果,又是人口增加的原因…,英国及许多欧洲国家的人口500年内增加不到一倍,而北美英属殖民地却可以在20或25年增加一倍,原因就是那里的劳动报酬优厚。”亚当斯密一语道破台湾如今人口危机的根本原因及政策思维。

  今天台湾之所以面临人口负成长,系生育率持续下滑所致,而生育率之所以降低,这又和薪资倒退有关,试想青年人微薄的薪水买不起房、结不起婚、养不起小孩,生育率岂能不降?10年来生育率1.0居全球最低,如此人口又岂有不负成长之理?

  台湾的人口变化确实与劳动报酬息息相关。2002年台当局推计人口负成长约在2028年才出现,迨2012年的推计提前到2026年,而今年8月推计又再度提前至2022年,这段期间台湾的实质薪资年年倒退,如今甚至退至15年前,完全证实了亚当斯密的观点。

  人口负成长的同时,台湾人口结构也出现急速转变,幼儿愈来愈少、老人愈来愈多,且工作年龄人口(15~64岁)从后年起开始逐年下滑。目前工作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还有74%,但是10年后将降至68%,20年后再降至62%。工作年龄人口比重骤降会产生什么后果?简单讲,现在每6.2个工作人口扶养一个老人,20年后降至每2.3个工作人口扶养一个老人,今天的幼儿、青少年未来的压力之重,不言可喻。

  10年来有关生育率下滑、少子化可能为台湾经济带来的隐忧,经常见诸报端,但由于少子化是一个社会慢性病,对于平均每两年改组一次的台当局“内阁”而言,从来没有将其视为头等大事,顶多修一下人口政策白皮书,偶尔提一些不痛不痒的人口政策。台湾的人口问题就在历任“内阁”蹉跎下,由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看看这些年台当局是如何鼓励青年人生小孩?两岁前寥寥2500元(新台币,下同)的育儿津贴,2到4岁给幼儿特别扣除额,5岁幼稚园免学费,一切福利到此为止,接下来就得靠自己养了。在10年来薪资停滞、房价飙涨的大环境下,有谁会因为这5年杯水车薪的补贴就去生小孩?自然不会有,因此生育率一年比一年低。

  台当局“行政院”日前提出的四项对策全是老调重弹。以扩大幼儿免学费延伸到更小的岁数而言,政策依旧在5岁之内打转,毫无新意可言;其次扩大妇女劳参率至53%,这是假设经济不错,工作机会很多,让妇女进入职场确实可补充劳动力,惟随着人口负成长经济动能降低,人力需求势必下滑,如此一来劳参率的提高究竟是让妇女进入就业行列,或者成为失业大军,得再深思。

  至于第三项对策延后退休年龄,这与第二招一样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它无法阻止老化的列车向前急驶,只是让驶向老化列车上的老人重返职场,而这终究是从人力供给面一厢情愿的想法。企业会友善对待这些高龄者吗?企业有符合这些高龄者的职缺吗?若没有,释出的人力依旧进不了就业的行列,而是沦为失业大军。

  第四项对策揽才留才,放宽侨生留台工作,这同样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以台湾实质薪资倒退15年,初入职场的大学生甚至连名目薪资都不如14年前,如何留得住人才,而若薪资果真提高了,那便如同亚当斯密所言,生育率也会自然提高,不用揽才也无人口负成长的问题。

  我们认造成台湾人口负成长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薪资年年停滞,甚至若干行业是下滑的,尤其初入职场的青年薪资更是低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台湾经济发展居然会出现经济持续成长,而青年人的薪资不如10年前、甚至20年前,所得分配之扭曲举世罕见。在这一情况下,台当局却妄想以杯水车薪的幼儿津贴等措施来提高生育率,改善人口负成长,无异是缘木求鱼。

  社论认为要让台湾人口进入正向循环,就不能继续沿袭旧思维在既有的政策上打转。扭转人口负成长的上策如亚当斯密所言,给青年人充足的劳动报酬,在改善所得分配上必须有更积极的作为;中策是学习法国把小孩视为资产,除了给予托育补助、教育补助,还要给予家庭支援补助,对于扶养愈多小孩者且给予累进的补助,10年前法国的生育率落在1.6~1.7,如今年年皆逾2.0,生育率居欧洲之冠;下策则是维持现在“行政院”这些不痛不痒、不死不活的作法。

  文章最后说,面对即将到来的台湾人口负成长危机,如今是扭转局势的最后机会,也是后世评价马英九历史定位的关键。其重要程度不亚于两岸关系,愿马英九深思。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何建峰 ]

互动社区
热帖| 博文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